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王浦劬: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取向、核心议题和基本路径(4)

时间:2022-01-24 14:11人气:来源: 乡村振兴网

一是个人本位意识加强。以家庭经营和个体生产力为基础的工业化对乡村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深藏于乡村历史传统中的分散性小农的个人本位意识缺乏有效抑制,根植于传统小农经济结构中的自由散漫的个人价值取向与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取向的乡村治理之间形成了特定的张力。


二是法律意识相对薄弱。传统中国乡村主要依据乡村社会习俗自主运行,农民的法治意识十分淡薄。随着国家依法治国的理念逐渐深入乡村社会并且逐步落地和普及,农民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但是,根据针对乡村法治的研究显示,我国乡村法治社会和法治文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是传统习俗的影响。在传统社会,中国乡村主要依靠长期形成和积淀的习俗来治理,并形成了基于共同生产、生活而结成的人情关系、血缘关系和礼俗关系社会,即费孝通先生所言,传统乡土社会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13。这些基于“熟人社会”和共同地域的习俗内化为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并由此形成相应的社会秩序。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发展,必然使得基于“熟人社会”所形成的地域性习俗治理向国家制度一体化要求的法治规则转变。“国法”和地方性习俗构成的“民间法”的融合和冲突,成为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的重要问题。


4.城乡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中国在农业社会基础上进入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过程中,落后的农业生产力和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深刻影响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随着国家一系列乡村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乡村逐步摆脱了绝对贫困,取得了脱贫战略的全面胜利,标志着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新时代,国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宗旨在于进一步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此缩小城乡间发展差距和乡村内部贫富差距,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的治理现代化,既是以人民为治理主体的现代化,也是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治理现代化14。实现共同富裕,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命题。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根据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实现共同富裕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治理体系,对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制度设计和创新、乡村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路径


面对这些议题,乡村治理现代化应该采取何种路径?


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根基和战斗力的基础,坚持党管农村工作、重视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的优良传统。十八大以来,党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为了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质量,2019年1月,中共中央重新修订和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规定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乡村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15。因此,乡村党组织不仅要加强对乡村经济工作的领导,而且要在乡村治理中起到核心作用。


在新时代,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迫切需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其实施路径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思想引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提升基层党组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领悟能力和实践能力,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基础。二是组织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扩大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设置党组织,实现党组织对本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组织对于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选拔政治素养高、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党员担任农村党支部书记,充实、整顿部分软弱涣散的村党支部,使每一个农村党支部都成为党在农村工作第一线的坚强战斗堡垒。三是队伍建设。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也是党在农村的基本工作队伍。要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和教育培训,提升党员的工作带动和治理能力,如通过开展党员联系农户、党员户挂牌制度等活动,提高党员威信,提升党员工作在村民中的影响。


2.构建治理新格局,优化治理体制,提升治理能力


标签:

本类导航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