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万荣“美丽样本”

时间:2023-07-14人气:加载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近年来,山西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紧密联系省情实际,统筹抓好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开创全省“三农”工作新局面。

  作为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运城市万荣县从2016年谋划启动美丽乡村建设,经过2017年试点建设、2018年重点推进、2019年和2020年拓展扩面、2021年和2022年梯次再提升,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以全域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鲜明特色,走在了全国前列。先后获得“全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案例、全国村庄清洁行动示范县、山西省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整县推进试点县、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等三十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并被国家乡村振兴局与央视联合摄制的党的二十大献礼专题片《脱贫之后再出发》作典型报道。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如今,在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过程中,万荣县美丽乡村建设翻开了新画卷。

  蝉鸣夏至,风吹麦浪;河东大地,“丰景”如画。

2020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和2021年的山西(运城)国际果品交易博览会在万荣县接连举办,将这个曾是省定贫困县的农业县推向公众视野,也让更多的人开始知晓它的另一张名片——美丽乡村。

  知其美,更应知其何以美。

7年前,建设美丽乡村谋划之初,一道道必答题摆在干部群众面前:谁来带头干、怎么干?重点建什么、怎么建?钱从哪里来、怎么花?建成怎么管、咋管好……

1| 谁来带头干、怎么干——从“有面子”到“有里子”

6月16日下午,炎热退去些许。村口传来瓜贩叫卖声,万荣县庙前村村民王斌起身趿拉着拖鞋,循声出门买了西瓜回屋,享受着农村的惬意。“前些年做生意挣了点钱,在县城买了房子。以前村里不方便,也不咋回来住。”

2020年,破旧的庙前村实施整村搬迁,从小在村里长大的王斌积极响应,带头搬进了崭新的庙前村。这是一个移民新区,共105户,有两层小洋房,也有一层小宅院,粉墙黛瓦、街道宽敞、洁净整齐。“马桶、厨浴、空气能……村里啥都有,条件一点儿也不比城里差。”王斌乐呵呵地说,村里的日子越来越好,现在都不愿去县城住了。

  此时,20多公里外的南张乡东苏冯村,村民陈振红正忙着收拾小院,前几天刚给孩子办完婚事,墙上的“囍”字还很亮眼。“自从把旱厕换成水冲式马桶,再加上‘煤改电’,家里住着干净又舒服。”陈振红指着门外高兴地说,“你看,出门没几步就是俺村的广场,晚上还有灯光秀,可热闹啦!”

  和庙前村不同,东苏冯村是在原有基础上改造的。一进村子,道路两侧绿树红花相映,舞台、广场、儒学讲堂、约规园、公共厕所,甚至“天眼”设备都覆盖了全村角角落落,既有“面子”,也有“里子”,村民们幸福感和安全感满满。

  万荣县共14个乡镇、207个行政村。如果说东苏冯村和庙前村是万荣县美丽乡村建设的“高配版”,那么,2017年第一批试点建设的13个村中的荣河镇周王村和裴庄镇寺后村算是“标配版”。

  周王村因种植油桃而远近闻名,当时商贩上门收桃子,因为路窄又烂,货车没法进村。村民们便把自家桃子摆在路边卖,不仅堵了路,还引发不少小摩擦。不仅路是如此,村里池塘成了臭水沟,但凡有个空地很快也变成了垃圾场……

  而在寺后村,曾经家家户户门前砌坡台,甚至在路边私自搭建旱厕,本就不宽敞的主干道更是没法走。旱厕、垃圾、污水,村民们似乎已经无奈地习惯了这样的生活。面对此景,村里年轻人纷纷外出,外面的姑娘更是不愿意嫁进来。久而久之,寺后村成了“空心村”“光棍村”。

2017年底,经过污水治理、垃圾清运、路面硬化、绿植栽种……第一批完成改造的试点村“脱胎换骨”。周王村的臭池塘变成了小游园、垃圾场变成了公共停车场,LED路灯照亮了全村街巷,油桃也卖出了好价钱。寺后村的门台坡面全部拆除,路面宽敞了,污水、垃圾不见了,“光棍村”的帽子也摘了。

  这样实实在在的变化,很快出现在更多的村子里,村民们深切地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便利。

“为避免基础设施建设大拆大建、千篇一律堆‘盆景’,我们坚持分类型科学定位和分层次梯度提升。根据财力情况,分步实施,先从大家最急需的巷道硬化、地下排水、绿化提升、亮化照明等需求做起,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进而逐步完善和提升。”万荣县委书记李永辉告诉记者,目前全县已建成的近200个美丽乡村,都有明确的建设定位和独特的文化特色,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2| 重点建什么、怎么建——从“环境好”到“生活好”

  时间拨回到2016年,刚开始谋划美丽乡村建设时,到底重点建什么?怎么建?全县上下干部群众都犯了愁。

  事儿要办好,钱得花在刀刃上。万荣县委副书记、县长王飞说:“我们主张用绿化来提升村容村貌,绿化树栽好了,越长越大、越长越漂亮。现在万荣的多数农村,都能看到‘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的生态美景。”

“美丽乡村开始建设后,我们明确规定各村用在‘美化’上的钱不能超过5万元,并禁止使用财政资金建设牌楼等面子工程。”县美丽乡村建设领导组办公室一位干部告诉记者。

  那么,哪些可以建,甚至要重点建呢?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这是农村长期以来的尴尬写照。在中办国办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中,厕所、污水和垃圾治理位列重点任务前三。

  先“洗脸”后“化妆”,环境整治是关键。万荣县从花钱少、见效快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村庄环境清洁卫生入手,到改水改厕、村道硬化、绿化亮化,再到产业培育、公共服务完善、数字化乡村建设,先易后难、层层递进。目的就是要让美丽乡村不仅“环境好”,还要“生活好”。

  万荣县是全省率先实施乡村污水集中处理和循环利用的试点。记者采访了解到,全县第一个村级污水处理站在南张乡建成,解决了周边4个村7000人的生活排污问题。而这样的污水处理站,目前全县已经建成运营21个,预计2024年底共建成42个,将惠及31万人。此外,县财政目前已投资2.5亿元,铺设下水管道75.3万米。与此同时,所有美丽乡村都实现了垃圾集中处理。

  公共服务质量直接决定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决定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和质量。万荣县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内容,持续完善党务、村务、服务、商务、医务等功能,让每个村都有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便民超市、晾晒场、运动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村民生活需求。截至目前,美丽乡村新建小游园192个,改扩建停车场145个,新建文体活动广场128座,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50个,新建、改建、提升医疗卫生所274处,形成了功能综合、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新格局。

  美丽乡村建设蕴含的是党的宗旨、为民情怀。万荣县基于“持之以恒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人民群众心坎上”的初心,结合实际制定了《万荣县美丽乡村建设测评标准》,把207个行政村精准定位成示范村、精品村、提升村三个类型。示范村是标杆样板,要打造特色亮点;精品村是初具雏形的,要整体提升服务功能;提升村是尚不完备的,要全面完成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最终实现分类建设、梯次提质、螺旋上升、整体美丽。

3| 钱从哪里来、怎么花——从“要我干”到“我要干”

  从2013年开始,山西省探索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2018年,省财政厅专门印发通知,对成果显著的县(市、区)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倾斜,鼓励各地争创美丽乡村。

  万荣县因农而兴,虽是农业大县,却是财政小县。所有村要实现“面子”“里子”一起美,光靠县级财政是拿不出这么多钱的,怎么办?

  为此,万荣县探索建立了“多个管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资金整合机制,统筹整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历年项目结余资金、部门同类专项资金和社会资本,建立“资金池”,并通过“各立其功、各负其责”的部门协调机制,把目标细化到每个项目,把任务具体到每个部门,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实现“部门各炒一盘菜、全县共办一桌席”。

“过去财政资金使用多是‘撒胡椒面’,钱花出去了,效果却不明显。”万荣县财政局局长孙永安说,资金整合后,美丽乡村建设“钱不够用”的难题迎刃而解。7年来,全县累计投入财政资金8亿元,群众自发改厕、改电、改水、改气投入5亿元,撬动社会资本3亿多元,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有了钱,该怎么花?万荣县创新提出“竞争性用财机制”,由财政部门牵头,每年举办一次全县范围内的美丽乡村建设公开竞争立项答辩会,项目资金由“分着吃”变成“抢着吃”。相关职能部门配合,通过“村级申报—乡镇提名—现场踏勘—竞争演讲—综合评定”的程序,决定哪个村能干、哪个村先干。

  这种竞争性用财机制,核心在于公开竞争、比学赶超,以人为本、共建共享,不仅消除了以往争资金、跑项目、找门路的不正之风,而且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热情和积极性。该由政府干的主动想、精心谋、扎实做,该由农民自主干的不越位、不包揽、不干预。群众积极参与,干部有了动力,“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

  在这场“竞赛”中,村民代表现场质询“挑刺”,场外村民投票助力。存在村干部违法违纪、党组织涣散无力、村“两委”班子不团结、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的均会被“一票否决”。第一年,13名村干部站到台上当众演讲,介绍本村基础设施运行管理现状、具体工程项目及初步预算、质量保障措施等内容,并就规划设计、投入能力、长效机制等进行答辩。除了争取财政资金,村干部还要尽可能地撬动社会资本,自筹资金。从第二年开始,乡镇干部陆续登台演讲,被问到的问题也更具体。

  随着一批批美丽乡村陆续建成,一些不积极的村干部压力越来越大。有村民串亲戚回来后,隔三差五就上村干部家追问:“咱村啥时候也能建美丽乡村?”性子直的则撂下狠话:“你要是给咱村争取不下,明年就别干了!”

  据介绍,这种竞争性用财机制正是由万荣县最早提出实施,并被推广到全省范围。2020年,万荣县竞争性用财机制被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评选为“第二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4| 建成怎么管、咋管好——从“一时美”到“一直美”

  已经建成的美丽乡村,怎样才能从“一时美”变成“一直美”?

  三分建,七分管。万荣县为此成立15个考评小组,每10天一次“明察暗访”,同时把各乡镇政府和村“两委”主干作为考核对象,纳入绩效管理。通过探索实践,还形成了“四定”净路、“四专”清扫、“145”管绿的低成本、高效率管护机制。

  长效管护保障了村容村貌的“高颜值”,而农村的“持久美”离不开乡风文明和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产业兴旺则是乡村振兴根基,这也是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山西省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万荣县委、县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通过深入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弘扬文化之魂,培育文明之风,厚植良善之治。依托网格排忧解难,依托民调会化解矛盾,依托巡防队守护平安,依托星级文明户创评倡扬正气,依托活跃在各村的乐善妈妈团群众文艺队倡树新风。

  一方面,突出党建引领、各方协同、分级负责,实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在汉薛镇四望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墙上网格分布图清楚地标明了网格区域,以及网格长、网格员和党员的姓名,通过网格为村民排忧解难、优化服务。

  另一方面,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变“文化下乡”为“扎根在乡”。在光华乡秦村,每家每户门楼前都嵌有一副不同内容的对联。这是村里的退休老校长樊丁有根据各家实际情况编写的。把老百姓的家风总结出来,引导、教化村民向善向上。在西村乡永利村,新建的乡村文化礼堂成了村里办婚宴的“指定场所”,桌椅厨具、电子屏全都免费使用,办婚宴能省一两万元,而且“不超过25桌、12个菜”的村规,也改掉了婚丧嫁娶攀比陋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形成。

  建设美丽乡村,农业强、农民富是应有之义。乡村产业兴旺起来,农村就有活力、有人气、有奔头。

  万荣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农业基础好、环境优、产业特色突出,是运城市粮、果、畜生产的重要基地。为了让村民留得住、过得好,万荣县因村制宜,积极发展粮食、苹果、香菇、中药材、畜禽养殖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和设施农业、功能型农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目前,已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香菇大棚、小米车间等各类实体经济项目68个,发展新型经营主体200个,美丽乡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如今的万荣县,不仅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还是全国现代苹果产业十强县、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

  近年来,运城市大力推进沿黄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万荣县借此契机,依托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把李家大院、后土祠、黄汾湿地公园串点连线,形成沿黄美丽乡村的休闲农业循环圈和黄河根祖文化旅游带,农村变景点,农民靠风景挣钱;周王村油桃市场年均创收5万元;南景村桃花节7天吸引游客十余万人,带动周边8个乡镇创收17万元;贾村苹果主题乐园,增加农民收入,人均年收入增长10%以上……

  产业兴旺让集体经济和群众口袋都“鼓起来”,同时也解决了村里没钱干事的困境。公用电费不再分摊、日间照料幸福工程有了补贴、文化活动有了经费保障,村级公共服务投入形成长效机制。这样的良性循环,为美丽乡村“一直美”注入了持续动力。(王鹏)

责任编辑:莫小容

来源: 山西日报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山西日报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节日 鼓励 根据 专线 美丽 严禁 投资 行动 平台 指南 冷链 提升 政府 艺术 浪漫 博览会 分享 农家 启用 北京 深度 粮食 首家 物种 人民币 返程 开启 提质 办学 领跑 年首 圆满 壮大 场所 发展 保鲜 2024 导向 加速度

Copyright 新农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