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0-22人气:加载中...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使命与重要目标。全面深化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实现公共服务现代化是关键抓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立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把握“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发展逻辑,全面深化农村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既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突破口与动力之源,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与基底支撑。
中共中央设立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五年过渡期后,“三农”工作的战略重心将整体转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新征程。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和部署,过渡期结束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机制将全面转向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并配套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作为防止返贫的关键支撑,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必须及时回应这一转向,率先全面深化改革。这也是抓好当前“三农”工作的紧迫任务。
全面深化农村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农村公共服务现代化,应当聚焦农村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既要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均衡供给,消除城乡、区域、村域之间,市民、村民以及不同农民群体之间公共服务供给的差距。同时,也要强调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完备、覆盖的全面、响应的高效,弥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不足的短板,进一步健全供给体系,打破“地域”和“身份”限制,打通“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的服务通道,消除城乡阻隔,使广大村民同市民无论“在城”或“在村”均能同等、无差别享受齐全、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
全面深化农村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农村公共服务现代化,应当遵循历史性转移的时代发展逻辑,用好精准扶贫经验,处理好平稳过渡与接续发展的关系。要以农村公共服务体制的“四个转向”为着力点,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全面深化农村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从差异性供给转向综合性统筹发展。突破将农村公共服务聚焦于单一困难群体的特色产业、兜底保障、小型公益性生产与生活设施等方面的局限,加快农村公共服务的城乡、区域、村域均衡与统筹发展。面向更广泛的农民群体,更多元复合的公共服务需求,辐射公共排灌沟渠、仓储物流等短缺的大中型公共基础设施,更加关注影响农业生产而发展薄弱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防疫现代化、农资与农产品质量追溯一体化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从公共服务以“户”为标准,发展到以主体、区域之间的均衡、可及为中心,精准整合、系统统筹,整体推进农村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从特殊性供给转向普惠性均衡发展。在持续保障困难群体的特殊性供给基础上,致力于农村公共服务的全面增量与提质,同步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扩大普惠性服务比率及覆盖面。过渡期结束临近,可以考虑将包括困难群体在内的广大农民,统一纳入普惠性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之中,打破城乡之间与村域之内公共服务“互联互通”的壁垒。同时,在服务增量又增质的实惠中,保障包括困难群体在内的广大农民不因特惠到普惠的转变而有受损之感,增强获得感。
三是从时效性供给转向持续性协调发展。厘清农村公共服务主体、区域之间不均衡的问题,全面梳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服务产品各类项目。重点围绕通村公路、农田水利、仓储冷库等基础设施维修、管护待强化环节,统筹教育、医疗、卫生、环保等标准、水平待升级领域,覆盖动植物检疫、病虫害测报、农机安全审查、生产资料市场监督、农产品质量检测与追溯,以及司法援助、治安维护、环境整治等质与量均待提升的各方面,系统推进农村公共服务的更新维护、提档升级。在农村公共服务的扩面、提质、增效方面发力,实现整体协调性的全面提升。可确立三年或五年为周期的目标任务规划,逐年度、逐周期、逐领域全面而系统地深化推进改革。
责任编辑:关轩轩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中国社会科学报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Copyright 新农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