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不断发展壮大乡村产业 需要在产业支撑上下功夫

时间:2023-05-30 12:57人气:来源: 学习时报

当前,我国已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现在需要关注的是,在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可持续增收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产业结构较为单一,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不够牢固。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脱贫人口中主要通过产业帮扶实现的占比近70%。但总体看,脱贫地区扶贫产业起步较晚,产业基础薄弱,表现为产业结构单一、特色产业匮乏、同质化现象突出,且以传统种植业为主;产业链条短,“农业+”模式尚未得到广泛有效应用,农产品加工仅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较少,引领农户增收能力不足;农业产业融合度低、融合规模较小、融合形式单一。二是缺乏人才、技术支撑,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一方面,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收入水平较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乡村从业人员年龄老化,新型职业农民力量不足,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推广运用受限,制约了脱贫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脱贫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乡村产业科技贡献率较低,表现为耕作方法陈旧、机械化程度较低、种植技术落后、生产效率较低。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技术应用率差距较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足。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弱。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合理利益联结是实现脱贫群众增收的主要途径。据统计,超过2/3的脱贫户实现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尽管各类主体发展形势总体看好,但龙头企业总体上规模小、实力弱,带动能力不强。在带贫机制方面,现阶段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合作经营中的利益联结仍以农产品买卖、土地租赁关系为主,分红制、股份合作制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方式比例偏低,从而影响脱贫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稳定性。


产业振兴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有效路径,是实现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增收的长效措施,只有不断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内生动力问题,才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时,只有产业兴旺,才能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实力,从而为乡村各方面建设提供物质条件与基础,进而不断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建立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机制。


提高脱贫地区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夯实长期稳定发展基础。产业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治本之策,需抓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长期稳定支撑。一是继续实施脱贫地区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推动主导产业向上下游拓展、前后端延伸,提升产业扶贫质量。不断完善产业发展规划,突出脱贫地区发展特色,持续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努力把脱贫地区特色资源优势转变成产品优势。二是以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推动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应挖掘脱贫地区多元价值,满足消费群体休闲、养生等不同层面需求,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养老、生态、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农业新业态,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水平。


坚持科技兴农,增强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后劲。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发挥好现代农业技术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支撑作用。一是保持现有科技帮扶队伍稳定,围绕脱贫地区特色农业发展,进一步强化关键瓶颈技术攻关、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服务等,为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科技支撑。二是加大脱贫地区特色产业科技研发力度,加快培育重要农产品优良品种,研发推广适用农机具和现代农业投入品,提高现代化设施种养水平,增强脱贫地区产业的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鼓励和引导各类创新主体揭榜挂帅,围绕脱贫地区特色农业技术攻关、技术绿色化供给等重大技术需求,让科技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走进生产车间,最终转化成经济效益。


完善产业帮扶政策,加快推进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保持产业帮扶政策稳定。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自我发展能力尚未实现根本提升,提高脱贫地区产业发展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仍离不开政策帮扶措施。需保持产业帮扶政策不退出、力度不减弱。对财政投入、金融支持、产销对接等补短板的政策措施,应实现持续稳定并不断强化;对经营主体培育、品牌建设、科技服务等锻长板的政策措施,需长期开展并进一步深化。二是调整完善现有产业帮扶措施。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扶持原则,对现有产业帮扶措施进行系统梳理,将产业帮扶资源、政策措施等有序转到产业振兴上来,政策支持重点从种养环节转移到农产品加工、品牌建设、产业融合等环节,政策支持主体从对农户的支持逐步扩大到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支持项目从零散的产业扶贫项目逐步转向脱贫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学习时报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标签:

本类导航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