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再生稻,“再生”有道

时间:2023-08-10 19:18人气:来源: 福建日报

  这几天,马芳华家的3000亩再生稻迎来头季收割。

  浦城县万鑫家庭农场负责人马芳华,于2016年流转了900亩耕地改种水稻,一开始种的是中稻,后来听说有一种水稻“像韭菜一样,割了还会长”,马芳华毫不犹豫进行试种。2018年,种再生稻的第一年,头季每亩收了600多公斤谷子,第二季200多公斤,总产量比单季稻高出不少。马芳华来了兴致,逐步扩大种植规模,精研栽培技术。目前,他家的3000亩再生稻中,近三分之二是“吨粮田”。

  所谓“割了还会长的水稻”,就是再生稻。这种水稻栽培方式,头季收割后,稻桩上休眠的腋芽,在一定的光、温、水、养分条件下,重新萌发,约两个月后就能成穗,实现“一种两收”。它为光温条件“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地区,提供了粮食增产新方案。

  过去,传统的再生稻生产,尤其是收获环节,高度依赖人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工成本上涨等原因,全省再生稻种植规模逐渐下滑。如今,在全程机械化的时代,福建再生稻产业实现了“再生”。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再生稻。这是再生稻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发展再生稻再迎利好。

  从附属品到吨粮田

  在我国悠久的稻作历史中,不难找到再生稻的身影。成书于1700多年前的《广志》,就有关于再生稻“一本两收”的表述。不少农民对再生稻也不陌生,称之为“抱荪谷”“二道谷子”“二抽稻”。

  过去,大多数农民只将再生稻视为“自生自长,有就收、无就丢”的附属品,作为灾后补歉的一种措施。原因很简单——强再生力品种缺乏,栽培技术跟不上,产量有限,难成气候。在较早发展再生稻的四川省,早年亩产不过百来斤。

  再生稻真正成规模发展,与20世纪70年代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密不可分,“汕优63”就是其中的代表品种。

  “收割后再生,是所有水稻与生俱来的本领,只不过有强弱之分。”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长张建福说,利用杂种优势选育出的“汕优63”,就是天赋异禀的品种,“不仅抗稻瘟病,还被证实具有强大的再生力”。

  1988年,原省农业厅组织7个地市的39个县开展再生稻试验、示范。随后,福建再生稻进入大面积示范推广阶段。

  尤溪县西城镇麻洋村农民曾繁辉,今年56岁,是村里最早的再生稻种植户。过去,当地农民习惯在300米海拔以下的田里种双季稻,300米以上种一季中稻。当农技人员告诉曾繁辉,还有“1.5季稻”时,他感觉不可思议。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曾繁辉将自家7亩双季稻改种再生稻。

  试种过程中,曾繁辉发现,虽然“汕优63”再生力强,但也不是每一个腋芽都有机会萌发成穗。如果管理不当,潜力无从发挥。巧施催芽肥,是唤醒其“隐藏技能”的一大法宝。

  “头季稻成熟后,植株里的营养基本消耗殆尽,不足以支撑休眠腋芽重新萌发。”曾繁辉说,这时就要通过催芽肥,激发它们的潜力。什么时候施肥效果最佳?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讲究。一般而言,头季稻收割前一周左右,是施肥的黄金期。

  那几年,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一直是福建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经过全省农技专家的试验摸索,福建逐渐形成了一套包括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等完整的技术体系。其中,重施催芽肥和壮苗肥、畦厢式栽培、间歇性沟灌等,是福建的独门秘籍。

  得益于此,福建再生稻迈上了产业化发展道路,从附属品进阶为一种独立的稻作制度。曾繁辉率先感受到了它的魅力。

  “与种双季稻相比,再生稻省了一季种子、播种、育秧的钱,加上生长周期短、病虫害少,施肥用药量也小得多;与种单季稻相比,再生稻多了不少产量。”曾繁辉说,在20世纪90年代,种植一亩再生稻比双季稻节本100多元。更让他惊喜的是,再生稻特殊的生育周期,还能有效避开水稻虫害高发期。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尤溪双季晚稻深受稻瘿蚊之害。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卓传营至今还记得,这种害虫席卷而来时,一夜之间,“一亩田只剩十八穗”。不过,再生稻受稻瘿蚊侵害程度远低于晚稻。原来,稻瘿蚊幼虫高发期正值晚稻分蘖期,而此时再生稻的穗子早已成形,可有效防避稻瘿蚊危害。

  有感于此,尤溪于1993年启动早稻改制,鼓励发展再生稻。随着栽培技术日益精进,再生稻亩产持续突破,达到了“吨粮田”水平。

  1993年至1997年间,尤溪共示范种植早稻再生稻6.3万亩,头季平均亩产553.2公斤,再生季平均亩产263.1公斤,年亩产816.3公斤,均高于同年份双季稻产量水平。1991年至2010年,尤溪7次创造再生稻再生季产量世界纪录。曾繁辉也是亲历者。2010年,他种植的再生稻“天优673”经实割测产,干谷亩产达601.8公斤。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福建日报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