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体能训练课,孟庆余带着队员们跑山。更疯狂的时候,他带着队员们上哈尔滨拉练。早晨4点带上毛巾、水壶和修车工具出发,一行人一路绕远先去鸡西、海林,拉练200公里后,第三天天黑前出现在哈尔滨。
“后来我才明白,他是一个善于探索、善于创新的人,他是想把短道速滑的‘根’研究明白了,把大家的肌肉练灵活了。我认为这些方法就是他摸索出来的一套‘真传’。”王猛说。
从速度滑冰转攻短道速滑,是孟庆余职业生涯中做出的最大抉择。
1987年,孟庆余向领导力荐,希望七台河专攻短道速滑。
当时,短道速滑这个新生项目对于基层体育系统来说十分陌生,孟庆余的提议遭到激烈反对:400米长的“大道”速度滑冰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什么要放弃一切从零开始?
孟庆余给出了理由:一是滑“大道”的场地稀缺,即使是省里滑冰馆的场地,当时也只是一块标准的短道场;二是短道是新兴项目,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赶超相对容易。
当时他的得意弟子张杰也不愿意转短道。她和孟庆余聊过、吵过、闹过,最后孟庆余硬拉着她参加了短道比赛,成绩意料之中的好。在孟庆余连番劝说下,张杰这才转入短道速滑的训练。
渐渐地,随着七台河选手们在全省、全国比赛中佳绩迭出,事实证明了孟庆余的前瞻性。他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训练方式和方法是有效的,自己的队员和冠军的距离越来越近——
1991年,张杰和队友在世界大冬会夺冠,成为七台河首位世界冠军;
1995年,杨扬在世锦赛上夺得金牌;
2002年,美国盐湖城,杨扬闪电般冲过终点,中国冬奥首金诞生;
2006年,意大利都灵,王濛夺金,开启“濛时代”……
孟庆余的名字虽然在滑冰界内名气不小,但比起那些星光闪耀的世界冠军,他仍是深藏功与名的幕后英雄。
在一线执教多年的孟庆余工资并不高。领导曾多次建议他调到机关里做行政工作,可孟庆余的命运,早就和冰场难舍难分。
那年,教练赵小兵怀了孕,她实在没辙,想请孟老师帮自己带一个月的队,等孩子满月后就恢复训练。
那天,赵小兵碰巧在体育场大门口碰见了孟庆余。
“你帮我带一个月就行。”赵小兵恳求他。交给别人,赵小兵放心不下。
孟老师的回答出乎赵小兵意料:“把你的学生给我吧。”
“我干啥给你啊?你看你的学生都有成绩了,你就待在办公室当你的领导就好,遭这罪干啥呢?”赵小兵很是不解。
直到后来,直到赵小兵在人生十字路口踯躅许久,仍然选择接受每天凌晨三四点起床训练队员的命运后,她才懂得了孟老师当时噙着泪说出的那句话——
“小兵,我要是没有学生,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当一个人真正把自己看重的事业融入血液里,他的思想中便再也没有一丝名缰利锁的束缚。
战胜这座山
时光拨回到2003年,刚学滑冰不久的范可新走进孟庆余的视野。
10岁的小可新大脑里并没有世界冠军的概念,一个临时搭建的7平方米铁皮房和一个修鞋摊,便是她的全部世界。可要想滑得更好,她需要更好的冰刀鞋,但家里根本负担不起——她身上穿着的裤子都是捡来的。
为了让她继续滑下去,孟庆余花2500块钱帮她买了冰刀鞋,没收她一分钱。
那个时候,2500块钱是范可新一年的生活费。
孟庆余还告诉她,一定要好好练,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家里的条件。
从此,范可新的命运从她足底的这双冰刀鞋开始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而孟庆余还站在原地,目送弟子登上荣耀顶峰越来越远的身影……
孟庆余的家境并不富裕。妻子韩平云单位分的一套50平米的房子,两人和孩子住了好多年。韩平云至今记得因常常渗水而发了霉的天花板和为了防漏水贴在墙上的旧报纸。
孟庆余省吃俭用到了惊人的地步。花两块钱在地摊上淘来一双拖鞋,孟庆余都要跟队员们炫耀一番。省下来的钱,他不是给队员们买肉买菜补充营养,就是买冰刀鞋和磨刀用的油石。
孟庆余和队员们的合影不少,一家三口的合影却仅有一张。那是在1994年8月17日,韩平云磨了好久,孟庆余才答应带娘俩逛一次公园,只因公园离孟庆余的训练场馆很近。照片中,韩平云微笑居左,孟庆余站在右边笑得开心,一只手放在站在两人中间的孟凡东头上。那时孟凡东13岁,还不到孟庆余肩膀高。
如今,41岁的孟凡东已为人父。20多年前照片里那个稚嫩的少年可能无法想到,那将会是他们家唯一的一张全家福。
冰上“灵魂”孟庆余
▲孟庆余(右一)和队员们在冰上训练(资料照片)。 ▲孟庆余(中)和世界冠军王濛(左)...(15118)人阅读时间:2022-03-07公交车长韦忠德: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
孩子在书桌前认真地写作业,父亲则在旁边练习毛笔字。这是广东省佛广公汽高新分公司200线...(13141)人阅读时间:2022-03-04浙江随叫随到的理发师:16年走遍敬老院
盛爱丰为老人理发。 董美巧 摄 中新网宁波3月1日电(林波 董美巧)“奶奶,今天想剪个什么样的...(19009)人阅读时间:2022-03-03俞文正:积“絮”力量,只为源头净水来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孙瑜 科研需要成果的激励。如果成果能为老百姓谋福利,能与政府决策和社...(12855)人阅读时间:2022-03-02朱玉庭:爱“啃硬骨头”的技术革新尖兵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黄洪涛 通讯员卢克余 秦志贵 蒋渭清 他从一线职工成长为公司精密成型分...(10685)人阅读时间:2022-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