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首个全国生态日|四川在行动

时间:2023-08-15 18:16人气:来源: 新农村客户端

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四川主场活动在宜宾举行。我们从“减污降碳”看过去,关注到“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及“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更加显著”。

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

从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来看,截至2023年6月,四川省水电装机9250万千瓦、居全国第1,风电装机588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198万千瓦,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以上。扎实推进节能降碳增效,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加大城市和园区低碳零碳建设力度,推进建设一批近零碳排放试点园区。深入实施运输方式“公转水(铁)”、运输装备“油转电”、交通建设“旧转新”、交通状况“堵转畅”、公众出行“私转公”行动,加快形成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全省森林蓄积量18.9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5.72%、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全省累计31家企业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成交额约2.15亿,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累计成交3703万吨、单边交易额突破6亿元,按可比口径居全国第4位。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更加显著

从空气、水和土壤看过去,四川省空气质量发生历史性变化、水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变化、土壤环境质量呈现基础性变化。

空气质量发生历史性变化。把大气污染防治改善作为全省环境保护“一号工程”,深入推进臭氧和PM2.5污染协同治理,实施大气污染防治精准帮助服务,开展“千名专家进万企”活动,持续开展工业源、扬尘源、移动源三大专项整治行动。今年1—6月,全省细颗粒物37.4微克每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11.4微克每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率83.1%、较2015年上升4.3个百分点。

水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变化。全省水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改善,长江、黄河干流稳定达到Ⅱ类,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成都府河水质2020年达标、属近20年来首次达标。全省20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9.5%,排名跃居全国第2位,创近20年来最好水平。特别是沱江流域水质改善明显,国考断面优良率由最低的6.25%提高至目前的89.2%,改善幅度居全省主要河流之首。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行政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比例达66.34%。

土壤环境质量呈现基础性变化。全面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初步摸清全省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推动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试点示范,污染地块和受污染耕地得到有力管控,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2%以上、高于国家规定指标2个百分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提升固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全省监管服务和安全处置实现两个“百分之百”。

【新闻多一点】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结合实际积极行动,主动作为,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四川主场活动中,四川还发布了9个典型工作案例:

案例1:光伏助力高速公路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攀枝花境内攀大高速沿线分布式光储智慧供能项目为四川首个“交通+能源”融合示范项目,创新开展弃土场“智慧跟踪光伏系统+高标准农田建设”复合利用试点、高速公路服务区打造多源多储冷热电联供智慧能源站、收费站利用光伏发电系作为备用电源等建设分布式光伏及储能系统,装机总容量2.3兆瓦。截至2023年5月,累计发电量221万千瓦时,经时自洽率接近100%。

案例2:中建滨湖设计总部“近零碳建筑”。中建滨湖设计总部为成都首个“近零碳建筑”,积极探索立体空间的“双碳”理念,建筑外立面采用宽玻璃幕墙,实现透光不透热;选取荧光制冷涂料作为隔热材料,实现太阳光下的荧光制冷;首创“光储直柔”技术,在大楼设置分布光伏板、地下室设置储能机房,探索新型建筑能源系统。2022年,该建筑能耗约40千瓦时/平方米,预计每年可节省用电186万度、年减碳量约1000吨。

案例3:创新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助力绿色低碳企业发展。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管部推出碳减排票据再贴现(“川碳快贴”)政策产品,通过设置专项额度、享受优惠利率和开通绿色通道,精准支持绿色低碳企业发展。截至2023年4月,累计办理业务3685笔、金额109.4亿元,为59户企业实现碳减排87万吨。

案例4:“一城千站”促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创新固废利用技术助力碳中和。四川银谷碳汇通过创新数字化回收技术,实现碳足迹核算;加快减碳新技术新材料研发,实现低值可回收物高值化利用;与四川大学共建“固废高值化利用联合实验室”,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融合。截至2023年5月,已在成都市开设近100家回收站点,累计处置回收再生资源1.85万吨,减碳量约7.5万吨。

案例5: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全球有影响力的资源碳中和创新珠峰。2021年4月,四川大学牵头成立全国首家省级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开展生物质能、固废综合利用等核心技术攻关,建成全球首套锰渣危废资源化循环利用示范工程,实现二氧化硫减排9万吨/年,二氧化碳减排7.2万吨/年,经济效益超2亿元/年。

案例6:川藏第一隧、绿色自发电。二郎山超特长隧道被誉为“川藏第一隧”,隧道日常运营照明通风能耗巨大。隧道内利用取水点与地下风机房的高差,设置自发电设备,产生的电作为隧道日常照明用电的重要补充电源,有效降低隧道运营期二氧化碳排放。截至2023年4月,累计发电301万千瓦时,年减碳量约982吨。

案例7:“点点”碳中和服务平台。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自主研发“点点”碳中和服务平台,通过全流程在线服务,实现碳中和场景发布、碳排放量自动计算等功能。截至2023年5月,已推动完成各类会议活动碳中和4142场次,实现碳中和量超20万吨。

案例8: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积极发展林业碳汇。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通过募集生态公益资金、实施重大项目等措施,近6年完成营造林20余万亩,实现生态价值全面提升,核算发布生态系统生产总值,2020年全域生态价值达641亿元。建成全省首个会议碳中和林,捐赠4万吨林业碳汇助力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绿色低碳办赛。

案例9:宜宾三江新区推行“全域电动+过程降碳+多源消纳”,铺就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宜宾三江新区为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全省首个省级新区,加快构建“1+N”动力电池绿色闭环全产业链生态圈,四川时代创新提出“全水电+零碳天然气”,年减碳量40万吨,成为全球首家电池“零碳工厂”。以重卡换电示范等为代表打造示范场景,全力推进“电动三江”建设,截至2022年12月底,累计推广350辆电动重卡,实现东部产业园重卡运输50%电动化。广泛运用“光储直柔”等先进低碳技术,建设动力电池特色小镇,打造全省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窗口。

上述案例集中反映了当前我省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希望各市(州)各部门认真学习借鉴,积极实践创新,不断探索凝练新的低碳发展经验做法和典型模式,推动“双碳”战略在四川落地落实。各案例入选单位要树立标杆意识,为推进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样板。(冯振 卢永洪)

供稿单位: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宣教处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新农村客户端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