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喜迎党的二十大 · 走进乡村看变化⑥

时间:2022-08-14 14:46人气:来源: 深读赤峰

       新惠镇北城新区:

       让搬迁户过上踏实幸福的日子

     “做梦都想不到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我这气管炎的老毛病都要在这里养好了。我现在给小区的绿化带搞卫生,一个月还给我600元钱呢。”现住敖汉旗新惠镇北城新区的王国民激动地对记者说。王国民和老伴儿是2019年底从玛尼罕乡梅林营子村搬到北城新区的。

       2018年6月,经过多次实地调研,敖汉旗委、旗政府在新惠镇各各召村北城新区启动了易地扶贫搬迁与设施农业扶贫产业园相结合的扶贫项目,并给予每户搬迁人员只需自筹资金1万元,就可以搬进人均面积25平方米楼房的优惠政策,并且房屋装修完毕,可直接拎包入住。全旗建设住宅楼18栋795套,共安置15个乡镇740户2045口人。

       看病、上学、交通、收入……这些都是搬迁户搬迁前对新环境的顾虑。敖汉旗从服务群众、便利生产生活的角度出发,选择了新惠北城新区作为扶贫安置区。在就医方面,有城区卫生院1所、门诊3个、卫生室1个、药店3个;在上学方面,七中、七小、北城幼儿园距离安置区均不超过500米;在交通方面,门口就是公交站点,60岁以上老人还能免费乘车;在公共服务方面,建设水泥路面以及铺砖1.9万平方米,院内绿化1.5万平方米,安装路灯31盏……

       搬出以后能不能稳得住,关键看后续的扶持和服务。北城新区临近旗政府所在地,靠近110国道、210省道,围绕全旗设施农业这个主导产业,发挥地域优势,以建管一体化招标形式,建设产权归政府所有的日光温室,引进设施农业企业或大户进行经营。流转土地1000亩,建设日光温室280个,净棚面积380亩,组织动员有发展意愿的搬迁户自主承包经营。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可以到棚区务工,每人每天收入100元。

       北城新区结合搬迁户的实际情况,以“菜单”式需求因人施策,通过就业服务中心主动对接用工单位,开发就业岗位。以“四个一批”为工作重点,即工业园区安置一批、扶贫车间解决一批、公益岗位兜底一批、自主创业帮扶一批。采访当天,正好赶上社区里举办中式面点培训班。“参加这个培训班,不仅能学到技术,每人每天还有100元的补助,大家都积极参加。”北城新区党支部书记张友良说。

       新惠镇劳动力就业服务中心走周边、入企业,深度挖掘就业岗位,目前已挖掘岗位200余个。在北城新区社区、新惠七中、新惠七小、北城幼儿园安置公益岗位63人,鼓励自主创业15人,企业务工524人;对弱劳动力和需要照顾家庭的搬迁户,搭建了短期用工服务平台,累计派遣小时工3500多人次。基本实现了具备就业能力的搬迁户都有就业岗位、搬迁户每户有一人稳定就业,真正达到一人就业、全家稳定的目标。(记者丨于红璇)

 

北城新区党群服务中心  摄影丨于红璇

       和布特哈达村: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仲夏时节,驱车走进巴林右旗大板镇和布特哈达村,一条条村路通到家门口,一群群湖羊活蹦乱跳 ……和谐文明乡风荡漾村落,一幅小康乡村画卷铺展开来。

       创新方法 基层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近年来,和布特哈达村党总支以网格化管理为依托,积极探索开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途径,通过深度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推动基层治理生根开花。

       在和布特哈达村强农兴牧党建联合体展示馆,三张“大榜”张贴在墙上,分别标着“党员积分榜”“网格员积分榜”“农牧民积分榜”,分数清晰地列在榜单上,得分高低一目了然。村党总支书记杨忠发介绍,该村结合实际,以网格化治理为依托,探索实施“三个三”工作法,即实施“三级包联”、建立“三个榜单”、实行“三个评比”,推动落实“九到位”,即党的路线方针宣传到位、党员模范作用发挥到位、产业发展指导到位、民族团结凝聚到位、生态治理监督到位、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到位、村规民约执行到位、人才队伍培养到位、文明乡风引导到位,形成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自从推行网格化管理后,充分发挥党员在村级治理中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三级包联’实现逐级辐射、分别联系、压实责任,确保在‘九个到位’执行过程中,责任有人担、工作有人抓、落实有人管。这种工作方式传递信息快、安排任务迅速、联系群众紧密、责任落实到位。”网格员曲中元说。

       为整治村容村貌,村里还定期开展乡村振兴最美庭院评比,总分达到85分可被评为美丽庭院示范户。通过评比,村里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路面干净整齐,家家户户窗明几净。

       壮大产业 基层治理实力持续增强

       和布特哈达村以村党总支为主导,突出党建引领,强化产业支撑,持续巩固基层治理能力。

       和布特哈达村是农牧结合的村子。2018年,根据全旗“增草增牛优羊”发展目标,村里引进第一批湖羊,三年来不断壮大养殖规模。截至目前,全村共有湖羊1万余只,很多村民依靠养殖湖羊脱贫致富。“湖羊多胎多子,两年三产,吃得少,不挑食,非常好养。更重要的是湖羊适合舍饲圈养,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杨忠发说。下一步,将继续摸底全村土地情况,整合土地资源,扩大养殖范围,有机会还将引进龙头企业,促进发展。如今,和布特哈达村发展思路更加明确,村民发展意识更加强烈,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民族团结 基层治理根基更加牢固

       和布特哈达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村落,近年来,该村不断提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共建共享共治水平,打造少数民族“家庭”服务特色村落,成为当地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在和布特哈达村便民服务大厅门前,一大一小两个蒙古包分列两侧,大的是村民族团结基地,内置多个宣传栏,帮助群众了解民族团结知识;小的建成了活动厅,方便群众相互沟通交流。“这里已成为村民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每到傍晚,大家就伴着音乐唱歌跳舞,孩童三五成群,嬉闹玩耍,非常热闹。”杨忠发说,群众都将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其乐融融,十分和谐。

     “只有各民族群众拧成一股绳,才能拥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维护村里的团结稳定。”杨忠发说。多年来,和布特哈达村各民族群众互相团结、和睦相处,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村容村貌整洁宜居,特色产业发展走上快车道,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各族干部群众劲儿往一处使,共同努力绘就和布特哈达村乡村振兴新画卷。(记者丨月金星)

 

和布特哈达村党总支书记杨忠发介绍网格化管理  摄影丨月金星

       杨家湾村:

       小村走出振兴路

       沿赤新旅游公路向南行驶,穿过道谷南山休闲度假中心,越过二道井子遗址博物馆,一个美丽的小村便出现了,这就是红山区文钟镇二道井子村杨家湾自然村。置身村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星桥和幸福桥。河道两侧规划建设了休闲景观带、百亩梨园、游艺吊桥,完善了休闲娱乐设施。河道对岸的五谷丰登广场,24小时营业的BBQ露营烧烤、特色蒙古包、16孔窑洞,满足了游客餐饮、露营、住宿需求。杨家湾田园综合体成了市民近郊游、周末游、亲子游的好去处。

       杨家湾田园综合体设施农业区现有高标准设施农业大棚120栋,葡萄、大樱桃、草莓等优质水果成为这里的主角。“现在这个季节主产的是阳光玫瑰和妮娜皇后两种高端葡萄,我们有40个葡萄种植大棚,中秋节前就能采收。”采摘园负责人郭云峰介绍,杨家湾田园综合体春季主产“美早”大樱桃,夏季产蟠桃,秋季产葡萄,冬季产草莓。

       现阶段葡萄成为杨家湾田园综合体的主产业。郭云峰介绍,阳光玫瑰不同于一般葡萄,它的颜色为黄绿色,晶莹剔透,没有果霜,散发着香气,让人垂涎不已;妮娜皇后个大、无籽,糖分很足,成熟后有草莓和牛奶香味,十分诱人。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光照、温差等条件,加之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葡萄即将成为杨家湾田园综合体富民增收的新产业。

       除当季采摘外,村民通过储藏保鲜和反季销售实现了“双增收”。“我们有5个保鲜库,每个能放10吨水果。把葡萄放到保鲜库里储存,冬季再拿出来投放市场。”郭云峰介绍,反季销售让他们尝到了“双增收”的甜头。

       如今的杨家湾田园综合体风光秀美、产业兴旺。而在几年前,这里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小乡村,交通不便、资源匮乏、产业单一、人口老龄化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的步伐。村民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一些年轻人为谋求更好的发展,纷纷进城务工。

       以前每逢雨季,杨家湾村由于河道不通畅经常发生山洪,村民的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影响。2018年,政府出资整治河道、疏导山洪,架起了两座桥梁,保证了村民和游客的安全。为了感谢政府,村民将其中一座桥命名为幸福桥。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动下,借着田园综合体试点工作开展的东风,朴实勤劳的杨家湾人点燃了创业致富的火种。“我们这里不仅有种植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还有果园亲子采摘、冰雪乐园等农业旅游,这就是我们田园综合体的三产。”杨家湾村一位村民自豪地介绍道。

     “以前大部分村民都外出打工,在家的就靠着几亩薄田维持生计,生活艰苦、收入微薄。现在我们村可是大变样儿,随着杨家湾田园综合体的名气越来越大,周边来采摘、游玩的人逐渐增多,村民的收入随之增加,日子越过越红火。”杨家湾田园综合体党支部书记杨海利说。

       如今的杨家湾村,通过产业整合,已经发展成为一处集大棚采摘、文化体验、配套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为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杨家湾田园综合体正进行二期杨家湾民俗村的规划,未来这里将成为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这个美丽的小村庄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振兴路……(记者丨侯欣言)

 

工人为葡萄做防护  摄影丨侯欣言

       蒙古营子村:

       田园溪水寄乡愁

       翻开松山区的地图,在七老图山北麓的西路嘎河畔藏着一座曲径通幽的山谷。山谷内群山环抱,终年云雾缭绕,宛若仙境,此谷名曰“神仙沟”。在神仙沟的沟口处“蜗居”着一个小山村,名叫蒙古营子村。依山傍水的蒙古营子村,勾起人们记忆里最美的乡愁,唤醒着人们心灵深处的故乡情怀。

       小暑时节,神仙沟内万树掩映、郁郁葱葱,清淡的雾气笼罩着群山。步入山内,新鲜的空气顿感心旷神怡,一条石阶小道藏在茂密的树荫下,时隐时现,蜿蜒地向山顶伸去。伴着清脆的鸟鸣,汩汩的溪水从石阶的缝隙溢出。

       溪水静静地流淌着,流向田畴,流向庄稼地,流向山脚下的小山村里。走进蒙古营子村,只见房子错落有致,泥墙黛瓦 ……尤其是层层石头搭起的石墙,还有浸染着光阴辙痕的一段段老土墙,更显温馨朴素。

       一间老屋之中,一位老人盘腿坐在炕上,目光望向窗外,窗外一位戴着眼镜的男子蹲在花地里,握着锄头,除着杂草。戴着眼镜的男子是老人的儿子,据他介绍,他在教育岗位工作,他和哥哥在赤峰市区都有楼房,但是母亲隔三差五就和他们念叨,想回到祖宅住上几天,所以每年夏天他和哥哥都带着母亲回到村里,吃着农家饭,晚上听着村边潺潺的流水声,情不自禁地品上几口老乡自己酿造的烧酒,然后躺在土炕上酣然睡去。

       走进男子哥哥的家中,院子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屋子收拾得一尘不染,墙上挂着的是神仙沟不同季节的照片。正房西侧是一个能容得下二十多口人一起吃饭的餐厅。哥哥说,每年“五一”“十一”,家里的大人孩子们都会来到这里聚会,所以特意留出两间房屋做餐厅。

       村民称,再过上半个月村子便是另一番景象,家家户户门口栽种的鲜花竞相开放,走在村道上犹如漫步在花园里,远看高山满目苍翠,近赏小村姹紫嫣红,别有一番情调。如遇雨天,小山村空气更加新鲜,安静怡人,山中雾气萦绕,犹如一条玉带飘在山谷之中。

       蒙古营子村党支部书记高树军说,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蒙古营子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得有声有色,随着一个个惠民举措的落实、一批批民生项目的推进,造就了一个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小乡村悄然发生了大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房前屋后皆风景,居民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村民老高告诉记者,提及村子这几年的变化,他感触颇深,现在村路全部硬化,还修建了文化广场,设置了垃圾箱,居民的出行、居住条件越来越好。村民们在房前屋后栽上了各种各样的花儿,既美化了庭院,又装扮了村子。闲暇时间,很多城里的亲戚组团到这里游玩,一住两三日。每年夏季、秋季,很多市民也纷纷来这儿观赏神仙沟的美景。

       目前,蒙古营子村修建沥青路10.4千米、水泥路15千米,安装路灯44盏,修建公厕6座,设置垃圾箱30个,建设安全饮水工程4处,修建群众文化活动广场3处。广场上安装了健身器材,修建了篮球场。道路绿化10千米,栽种油松、五角枫、丁香等景观树。

       如今的蒙古营子村在神仙沟优美环境的衬托下,呈现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新画卷。我们相信,蒙古营子村小桥流水般的田园生活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记者丨朱旭东)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深读赤峰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