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长汀 绿满荒山写传奇(3)

时间:2021-12-10 16:00人气:来源: 光明日报

“长汀经验”不仅在八闽大地“开花结果”,也走出省外,走向世界。在甘肃定西,峁梁连绵的黄土地上吸纳“长汀经验”,超2万亩水土保持生态林茁壮成长。在宁夏固原,运用“长汀经验”成功创建的林草产业试验示范工程,给贫瘠的西海固增添活力。《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今年成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徜徉于长汀的山水画廊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曹文洪不禁感叹:“长汀的成功实践,不仅为人类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长汀经验、中国智慧,更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生动示范。”

“给生态投了钱,看似不像开发建设一样养鸡生蛋,但这件事必须抓。抓到最后却是养了金鸡、生了金蛋”

河田镇芦竹村,蓝晓红拿出了15年前的老照片,那是她家鸡场最初的模样,“山是秃头山,水是黄泥水。山上转一圈,找不到一棵像样的树。这鸡怎么养?”

要养鸡,先种树。树一棵一棵栽,绿一寸一寸长。十余载光阴,荒山变绿洲。草丰林茂的生态鸡场,去年出栏肉鸡10多万羽、鸡苗200多万羽,产值超过1200万元。

蓝晓红养的是长汀特产——河田鸡,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生态向好,河田鸡成了长汀绿水青山间飞出的“金凤凰”,去年全产业产值超过10亿元。熟食包装纸盒上,红色字体格外醒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头顶大日头,脚踩砂孤头,三餐番薯头。”曾经的浊水荒山既是生态短板,也是发展短板。早在1999年,习近平同志就指示,“要把农业综合开发、山水田林路综合开发和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变劣势为优势,推动长汀经济的发展。”而今,“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长汀人,不仅用绿色赶跑了贫困,又阔步走上了绿富共赢的新征程。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河田镇窑下村车田寨,曾在一线城市做网络工程师的曾宪富,看到水土流失治理后老家山清水秀,返乡办起了生态农庄,吸引更多城里人享受长汀的好山好水好产品。主打产品是黄花远志,阔叶林下套种,叶能做茶,根可入药。曾宪富脑子灵光,让黄花远志根搭配河田鸡,去年这款“药膳鸡”仅线上就卖了80多万元。建房车营地、乡间别墅,每年让五六千城里人“归隐”山水田园住下来。“今后打算继续做大康养,这么好的山水,不愁没卖点。”曾宪富说。

按照“水土流失治理区变景区、特色产品变商品”的思路,长汀人久久为功换回的绿水青山,成为鼓起腰包的金山银山。一个个绿色富民产业拔节成长,去年全县182万亩林下经济,带动2.15万户林农参与,产值28.65亿元,生态旅游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产值11.66亿元。

生态高颜值,产业高质量。对生态环境要求高的医疗器械产业从无到有、快速壮大,长汀医疗器械产业园里聚集企业超过50家,看中的就是长汀的好山好水好空气。曾宪星和他的康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第一个进驻,主做防护服和引流导管,用的是无菌车间,最关心的是空气质量。“厂房空气过滤器,有的地方一月就得一换。在长汀,半年都不用操心!”

绿水青山间,医疗器械、纺织服装、文旅康养等新兴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长汀已连续四年荣膺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今年8月被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生态高颜值,民生高福祉。长汀用水土流失治理统筹经济社会发展,2011年至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2378元、7085元提高到28988元、18149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调研时再次提及长汀:“我给大家讲,给生态投了钱,看似不像开发建设一样养鸡生蛋,但这件事必须抓。抓到最后却是养了金鸡、生了金蛋。”

采访结束告别长汀,凝眸回望,满目苍翠,满山希望……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