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一拉,顶嘎巴,嘎巴叫,风来到,哪向风?西北风,去哪里?下天津,天津卫”……
这是白洋淀行船的老行话,现在只有少数造船匠和“老把式”还会唱。70岁的刘广玉是雄安新区安新县端村镇马家寨村人,从小和船朝夕相处的他,对白洋淀和这里的船有着深厚的感情。
马家寨可考的造船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雄州太守何承矩在奏章中写道:“太宗置砦一十六,铺百二十五,廷臣十一人,戍卒三千余,部舟百艘。”马家寨的船文化传承千年而不绝,如今仍是闻名全国的“造船之乡”。
刘广玉自幼耳濡目染,跟爷爷、父亲、乡邻学习造船技艺,不到20岁就能建造白洋淀所有的船型。20岁那年,他跟着在天津造船厂工作的亲戚,掌握了船只设计和建造的专业技能。但刘广玉不满足于此,二十几岁的时候,他离开白洋淀,走南闯北,学习各种游览船、帆船、海洋捕鱼船以及影视战船官船的制造技艺。用他自己的话说,已经记不清去过多少地方,设计过多少种船,造过多少条船了。
刘广玉在外闯荡多年,唯一不变的是心中对造船的热爱和对白洋淀的眷恋。回到白洋淀后,刘广玉在村子里潜心钻研,决心致力于复原历史记载和百姓生活中的白洋淀船只,也复原淀上人家的水乡记忆。
锯子在木料间穿梭,一只甲板很快就呈现在眼前;刨花翻飞,平整的船舷渐趋成型。刘广玉在角磨机上细致打磨船桨部分,又用砂纸细细抛光,在斧凿声声中,一件船只模型已初现雏形……“白洋淀的有关记载中记录了13种船,这个数字实际上远远不够,还差一倍多。像鹰排子、鸭排子、枪排、木筏船、木槽船、救生船、大槽子……总共有20多种船。”刘广玉介绍,自己在1992年给白洋淀文化苑制作了白洋淀13种船模,从那时起,他每年都要做几种船模,盼着有朝一日把自己和马家寨造船匠制造的所有白洋淀船只都做成模型,建成展厅,向世界展示白洋淀的千年造船文化。
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此时的刘广玉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仍然心潮澎湃,“新区设立更坚定了我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白洋淀和马家寨造船技艺的信心。”不久之后,刘广玉干脆在自家的一楼打造了一座“千年船文化博物馆”,地方不大,只有十几平方米,却展示了刘广玉亲手制造的上百种船只模型,还原了从北宋到近代内陆河船的样貌和变迁历程。
刘广玉不满足于技艺的传承和展示,他介绍,自己还花费大量精力,整理编纂了《马家寨造船史记》《中华漕运史记》《白洋淀民间船文化》《白洋淀漕运发源地》等文献资料,其中不但记录和船有关的民间故事、传说、神话,还收集了历代关于漕运的官方文件。刘广玉说:“新区的美好未来要靠年轻人努力奋斗,我能做的就是把这门造船的手艺传下去。这不光是手艺的传承,也是文化的传承、精神的传承。”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 北京日报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雄安驶来“船文化博物馆”
拉一拉,顶嘎巴,嘎巴叫,风来到,哪向风?西北风,去哪里?下天津,天津卫 这是白洋淀行...(41542)人阅读时间:2023-08-27德兴:擦亮“夜文化”品牌 释放“夜经济
随着夜幕降临,德兴市的街头巷尾灯火璀璨、美食汇聚,各夜市、景点人头攒动,品特色美食...(56196)人阅读时间:2023-08-26先秦法家谱系再认识
作者:贾坤鹏(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说到先秦法家,人们可能会立即想到商鞅、申...(46834)人阅读时间:2023-08-26文房之秘 藏于微末——中国古代熏香中的
作者:袁晶 马一 人类对香味的喜爱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从埃及、两河流域到印度、中国,几乎...(44471)人阅读时间:2023-08-25文化和旅游企业服务月活动9月启动
光明日报北京8月24日电(记者鲁元珍) 文化和旅游部24日发布通知,决定于9月开展2023年文化和...(44929)人阅读时间: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