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王符是以“道”自任、以“道”抗“势”(政统)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道尊”(客观精神第一)是其思想体系和世界观的内在支撑。尊崇“科举之外,另有学问;功名之外,另有人生;朝廷之处,另有天地”为核心的德性文化,倡导知识分子应以“尽心知性”的道德人格担当自身存在的责任是其基本的价值观。兼“学问中人”和“问题中人”,站在学问与政治之间,以对社会和政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反抗政治专制、获取思想自由,表白了知识分子对真理和政治负责的人生追求。王符的精神世界、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代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和人文精神。
[关键词] 王符 知识分子 历史性格 人文精神
王符是我国东汉时期的思想家、政论家、哲学家,《潜夫论》是一部内容博大精深的论著;王符思想在不少方面代表了两汉思想的最高水平……。这些正在或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形成了许多令人欣慰的成果。作为一个敬仰和关切王符的人,作为王符故里的一个文化人,我非常欣喜地吸收了这些营养。但在思想深处想真正把一千九百多年前“布衣”之身的王符和他流传后世的非正统惊世之作《潜夫论》的博大精深联系起来,总觉得还缺少一点什么。作为产生伟大著作、深邃思想的作者本人和他的思想成果出现了断层,这是一种缺憾。由于这个断层,使王符本人变得空灵而模糊,而他的思想也由此显得有些神秘而遥远。作为一个本真存在的生命体,王符本人及其精神世界、人格素养、情感态度、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虽然是一些观念性的东西,但却是王符思想形成的内因,是研究王符的内在根据,因而是研究的出发点;作为其精神外在表白的《潜夫论》,则只能是研究的对象,是透视王符思想和行为的平台;而通过对其行为、著作的综合研究,探索广大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和思想行为准则,得出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经世致用的结论,则是研究的归宿。本文试图就王符作为知识分子,从其精神世界的层面,为王符的内在精神和他的外在成果牵一条线,使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结合起来,使人和思想结合起来,从而使王符的形象和其思想鲜活和完整起来,以引发人们对知识和知识分子问题作一些深入的思考。
植柏----道统精神----世界观
每当踏入潜夫山佑德观时,总被虬枝盘曲、苍劲葱笼的古柏的高大、坚韧、深邃、不俗所震撼,也常常被其虽经数千年风霜而仍焕发勃勃生机的精神和气质所折服、进而产生无比的敬仰。在一派褐黄的荒山旱塬,何以有这生机勃勃、引人入胜的动人气象?何以有这近两千年来历经沧桑而依然焕发活力、傲立于世的生命奇观?它莫非就是潜夫先生高洁人格精神的表征?是其思想生命力之升腾与蕴蓄?和这苍柏比较,人的生命何其短暂;和生命对照,思想的生命力又何其无穷。这是一种不仅仅属于一个人的、而却又是实实在在的感受。
植柏只是一种普通的行为,但关于王符植柏的神秘传说和“蓬蓬然,或笋植天表,或丹青一抹,撒豆积黛,隐约苍雾间……则是虹泉电射,云水虚吟,城烟缕起而泊山,野风时来而过水……”【1】的潜夫山,以及《潜夫论》的奥妙精深和闪烁的熠熠光辉,一部宏阔的文学巨著,给后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我由此而想到过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雅情清趣,但思前想后,总觉还是有些轻俗。王符植柏的选择和古柏的凝重、深邃、坚韧、顽强和繁茂,使我们似乎更多的触摸到了一个知识分子脱俗的人格风范和坚毅的精神追求。
按照孔子的看法“志士于道”【2】。知识分子的使命就在于以道自任,改造政治。这里的“道”就是儒家追求和凭藉的人文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当“道术将为天下裂”之后,中国文明同印度、犹太、古希腊其他轴心文明一样,在理论上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哲学突破”,那就是由孔子和孟子所建立的,儒家用来平衡“政统”的“道统”。对知识分子来说,这是一个在教化上、道理上有着一种至高无上,使自己也不能不向之低头膜拜的存在。这就为从封建关系中试图逐渐脱离出来的“士”,提供了一个可以批评政治、抗礼“政统”的价值系统和思想源泉。
说王符是一个深受儒家“道统”哲学影响的知识分子应当是确切的。王符首先承认“道”的存在,并给予至高无尚的地位。在他的观念中,“道”是世界的源泉。“道者,气之根也;气者,道之使也。必有其根,其气乃生;必有其使,变化乃成。”【3】在他的心中,“道”力量无边。“道之为物也,至神以妙;其为功也,至强以大。天之以动,地之以静,日之以光,月之以明,四时五行,鬼神人民,亿兆丑类,变异吉凶,何非气然?”【4】。对他来说,“道”重要无比。“道之于心也,犹火之于身也……,学问圣典,心思道术,则皆来睹矣。此则道之材也,非心之明也,而人假之,则为已知矣。”【5】
王符还强调“道”只能存在于先圣的“经典”之中,后人必须遵循。“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先圣得道之精者以行其身,欲贤人自勉以入于道。故圣人之制经以遗后贤也,譬犹巧垂之为规矩准绳以遗后工也。”【6】“试使贤人君子,释于学问,抱质而行,必弗具也;……后人以经典往合圣心也,故修经之贤,德近于圣矣。”【7】并以大量先贤成功的例子,得出了“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经典,结心于夫子之遗训也”【8】的结论。从中可以看出,王符对“先圣”孔、孟之“道”及其“经典”的尊崇。
王符对“道”的信奉,还在于他认识到“道”只有“学”才能获得并达到至高境界。在《潜夫论》的开篇就明诣倡导“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9】,并且在通过一番鞭辟入里的论证后得出了“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10】的结论。他把《赞学篇》置于首论,就是想强调“道”的获取,必须建立在知识之上。要追求“道”并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应该以知识为基本的立足点,并把自己的思想作用于现实世界,影响和改变“政统”现实,这是王符的一个基本思想。
毫无疑问,人类社会只要还在进步,就需要知识分子的人文思想,也只有依靠包括人文思想在内的思想,人类才能穿过一道道生活的迷雾从历史走到今天。因为知识分子的一切真正有价值的思想都来源于对现存世界的回味与质疑。它的本质,既是批判性的,又是创造性的。可以这样说,知识分子的人文思想永远是一种先觉的社会理性。
至此,作为儒家“道统”精神的忠实捍卫者和光大者,虽然王符在诸多论述中抛开了形而上的世界,表现出了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眼光向下、脚踏实地实践儒家人文理想的愿望和冲动,但他的世界观中所蕴含的“道尊”(精神第一)思想还是无法掩饰地凸现了出来。“道”成为其思想体系建构的内在支撑他对自己所信奉的“道”(真理)痴迷和执著追求着。企图达到“唯”之境界:他以“道”反抗着“势”----“政统”,“道”又成了他改造政治和现实世界的工具和武器。从“道”在其价值世界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他对“道”的不懈追求来看,王符实际上是一个追求“道统”精神和思想自由的唯客观精神主义者。
隐居----德性原则----价值观
王符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其基本的立足点是以学问和知识为基础的对“道”的执着追求,但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立足点,这就是人格担当。
《后汉书王符传》记载,“自和、安之后,世务游宦,当途者更相荐引”,凭借王符的聪慧和学识,完全可以入仕,“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竟不仕,终于家”,“隐居著书”。这不仅仅在于王符坚持捍卫着他信奉的至高至尊的“道统”精神,更在于“皆衰世之务”和他所追求的“道统”精神的格格不入。于是,他以孤傲的隐居来捍卫人格的纯洁和德性的完美,就是可以理解的了。他的命运由于“势”的排斥而具有悲剧性,也是可以理解的了。而这种悲剧性甚至成为鉴别真假知识分子的检证器。
处于“道”与“势”之间的王符,之所以敢于以“理”抗“势”,内心所凭借的就是儒家----知识分子坚韧的价值信念。作为儒家“道统”精神的信徒,如何实现儒家的人文理想呢?王符尊崇的是一种德性文化。
所谓德性文化,实际上是儒家所追求的一种价值目标。其核心是“科举之外,另有学问;功名之外,另有人生;朝廷之处,另有天地”的价值追求。倡导的是“尽心知性”,即人们应“内发”的、“自本自根”地自觉发挥道德的根源,以通过道德人格的建立,来担当自身存在的责任。
可以看出,王符这种德性文化观念的确立,主要是由于他对孔、孟儒家“仁”、“义”和“礼治”的尊崇膜拜和竭力追求的结果。但也与汉代的察举制有关。汉代士人进入仕途,要看乡曲的清议,等于将人事权公之于社会,社会拥有一种原动力。知识分子要进入政府,首先要进入社会,这就使得文人不得不以社会为本位,因而保持了廉耻之心,知道要砥砺品节受这种风气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道尊于势”观念的影响,王符对政治保持了相当的尊严,而却致力维持了其“君子”之德性与品节。由于儒家“德性”文化的支撑,王符的精神追求是执著的,思想和心灵世界是自由的。
从“德性”价值原则出发,王符首先强调了“德本”立场。他在《务本》篇中说:“教训者,以道义为本,……;辞语者,以信顺为本,……;列士者,以孝悌为本,……;孝悌者,以致养为本,……;人臣者,以忠正为本,……。”其中的“道义”、“信顺”“孝悌”、“致养”、“忠正”等都是其“德性”原则的具体化。对“君子”而言,王符认为应有所追求,这就是“以底其道而迈其德也”【11】。在这里,“德”成为王符认为的“君子”的人生最高价值目标。
按“德性”原则,王符的价值观从个体出发,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仁重而势轻,位蔑而义荣”【12】,表现出了重德轻势的价值倾向;(2)强调“无德而富贵者,固可豫吊也”,“无德而贿丰,祸之胎也”【13】,表现出了重德轻财的价值立场;(3)强调“君子之求丰厚也,非为嘉馔、美服、淫乐、声色也,乃将以底其道而迈其德也。”【14】,表现了重德轻欲的君子之风。综观王符的言论,其从“德性”价值原则出发,还表达了重学轻薄、重义轻利、重俭轻奢等思想。
从社会和治世的角度出发,王符的“德性”原则主要表现为“德化”思想。他在以《德化》为代表的诸多篇目中集中进行了表达。他指出:“人君之治,莫大于道,莫盛于德,莫美于教,莫神于化,……【15】,认为道德教化是抚世治民和获得天下太平的根本大计。只有“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同上),“明德义之表,作信厚之心,然后化可美而功可成也。”【16】
无论是个体的“德性”或社会的“德化”,王符所尊崇的儒家德性文化借助儒家的“道统”,在个体观念上突破了“政统”,这在当时还是后来,对文化进步、政治清明还是社会发展都是积极而有益的,是知识分子应该着力追求的一种人生价值,值得肯定。作为知识分子,王符对德性文化的追求和其高尚的品节,也得到了应有的认同。“度辽一迎,荣流当代;昌黎一赞,名炳儒林。”【17】乃“言书生道义为贵也。”【18】而“观乐行忧危,则知龙德而隐,必期器识百倍于流俗虽终其身不求闻达,而本立德以立言,自可与立功者并垂于不朽。”【19】
但由于这种道德尺度不恃外力,其价值尺度只是各人的内心,在他那里就不得不依赖于个人的道德自觉,这就对人性有很高的要求,要求人们要有高度的教养。因此,他所追求的德性文化,只能靠自验于意之达不达、心之安不安。这种只能相信自己而无法取信于别人的“德性”,由于其所有的高度理性化,在道德上最终也只能成就象他那样的少数人。到头来虽然只能是徒有个人道德而缺乏社会的立足点,最终成为一幕悲剧,但我们却无法否认这种极端的道德理性对个人、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著述----责任意识----人生观
传说中的王符,每天下山挑茹河之水浇灌山上的柏树苗,从不间断。当从河里挑到半道上,过路人讨水喝时,他从不拒绝,但喝过的水就被倒掉,他会重新挑最干净的水灌溉,从中可见其严谨和勤勉。
王符的“无外家”和“庶孽”的出身,使他选择了逃避、隐居和“不同于俗”。从现象上看,他似乎从此站到了政治之外而选择了消极和无为。但实际上,王符始终是站在学问与政治之间的,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抗争的。他的人生充满着为思想自由而奋斗的激情,体现出了知识分子对生活特有的认真和勤勉,对社会和政治特有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体现出了作为知识分子的一种积极的人生追求。
南朝史学家范晔心中的王符是“少好学,有志操”、“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三十余篇……,不欲章显其名……”;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后汉三贤赞》中评王符是“好学有志,为乡人所轻。愤世著论,潜夫是名。”唐代的政治家魏征、大诗人杜甫也都对王符的人格品节和批判精神赞赏有加。从中可知一介布衣王符的人生又岂能使“乡人所贱”或“乡人所轻”而沦落?又岂能用“度辽一迎,荣流当代;昌黎一赞,名炳儒林”所定论?在历史上用行动完成自己思想的人大多是政治家,因为政治家有可以使用的手中的权力。而在专制的封建社会,象王符这样的知识分子有的只是他的思想和手中的笔。所以,作为知识分子,王符发发议论和牢骚、大声呼吁乃至发布宣言,正是他责任意识的体现。
言为心声。王符的人生观还是要通过《潜夫论》中他对人对事的认识和态度来解读。
“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对事业积极进取之心已有:“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学进于振而废于穷”【20】,重学、勤学之意可见;“已之所无,不以责下我之所有,不以讥彼,……,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21】,以至于做到“君子任职则思利民,达上则思进贤,功熟大焉?”【22】,体察宽恕他人、关心群众之情跃然;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23】以至于要求“君子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克已三省,不见是图”【24】,清正、克已之态度坚定;“坐食嘉谷,消费白日,毁败成功……皆宜禁者也”【25】,并强调“君子之求丰厚也,非为嘉馔、美服、深乐、声色也……”【26】重俭轻奢反贪欲之人生追求十分明显……
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是永远处于学术与政治之间的。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王符的人生观还是要通过他对知识的态度和对政治的责任来解读。深入研究王符的其人、其言、其行,可以肯定,他首先是一个“学问中人”,但又同时是一个“问题中人”。
作为学问中人,王符“情意精专,心思独睹,不驱于险墟之俗,不惑于众多之口……,秉心塞渊,独立不惧,遁世无闷……”【27】专心于钻研知识,积淀学养,通过知识分子有效的招式--著述,立德又立言,着力追求自己所信奉的真理。研读其著作《潜夫论》,常常被精到的谋篇立论、铺论设证、引物连类、取喻援理、旁征博引、纵气横势和博大精深所感动;被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犀利的笔锋,经世致用的学问和渊博的知识所折服。《潜夫论》实际上是其积极入世人生观的一个缩影、一面镜子。
而作为问题中人,他的一生是在专制社会中度过的,他因有自己的思想而被专制者所排斥。“不随俗而雷同,不逐声而寄论。”【28】“心坚金石,志轻四海,故守其心而成其信”(同上)。他用自己的学识对现实世界进行着积极的理解,并试图实现自身作为知识分子的政治使命。他的人生主题是反抗政治专制、争取思想自由,并且试图对真理和政治负责,以担负其作为知识分子相应的一份责任。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积极入世的价值观,在对社会和政治的责任中得到了印证和表白。
在今天,如果说王符是不凡的,《潜夫论》是经典的,那就是作为知识分子,他的人文精神,通过对学问的不懈追求间接地表现了出来,也通过由知识所充实的人格直接表现出来。他把德行、人格安放在了知识的上位,把德行、人格和文人的良心归结在对“道”,也即其心目中的绝对真理的追求、对政治和社会的责任之上。这应该是王符的不平凡之处,也是真正的知识分子为之骄傲和值得不懈追求的。
【参考文献】
《潜夫论读本》 王柏栋 编译 甘肃人民出版社;
《王符研究会编》 常文昌 王斌学 汇编 兰州大学出版社;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著 新世纪出版社;
《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蔡尚思 著湖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许纪霖 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注释】
【1】清·张延福《重修王潜夫先生祠堂记》;
【2】见《论语·里仁》;
【3】【4】见《潜夫论·本训第三十二》;
【5】【6】【7】【8】【9】【10】【11】【14】【20】【26】见《潜夫论·赞学篇第一》;
【12】见《潜夫论·论荣第四》;
【13】见《《潜夫论·遏利第三》;
【15】见《潜夫论·德化第三十三》;
【16】见《潜夫论·本训第三十二》;
【17】【19】见《乾隆甲戌镇原重刊潜夫论序》;
【18】见《后汉书·王符传》;
【21】【27】【28】见《潜夫论·交际第三十》;
【22】见《潜夫论·忠贵第十》;
【23】见《潜夫论·实贡第十四》;
【24】见《潜夫论·慎微第十三》;
【25】见《潜夫论·浮侈第十二》。
【作者简介】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镇原县作家协会主席,镇原县教育局原党组书记、局长。
供稿单位:兰州镇原商会王符文化产业专业委员会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新农村客户端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王符的精神世界
[提要] 王符是以道自任、以道抗势(政统)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道尊(客观精神第一)是其思想体...(63074)人阅读时间:2023-05-27传承弘扬妈祖文化 促进两岸民心相通
【海峡聚焦】 作者:宋建晓(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29699)人阅读时间:2023-05-24发挥博物馆力量 促进可持续发展
作者:安来顺(上海大学教授、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 5月18日,一年一度的国际...(25295)人阅读时间:2023-05-20北京迎来博物馆建设数量增长最快阶段,
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北京博物馆学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博物馆蓝皮书:...(21765)人阅读时间:2023-05-18“5·19中国旅游日”主题周活动启动
今年5月19日是第13个中国旅游日,文化和旅游部决定以美好中国,幸福旅程为主题,开展主题日...(34463)人阅读时间:2023-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