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对话马晓河: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三农有怎样的密切联系?(4)

时间:2022-01-17 16:50人气:来源: 农民日报

主持人:您在研究文章中提到,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减缓趋势,与日韩的发展规律相反,应引起关注。但也有学者认为,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反而是好事,可以降低城市化问题风险。您对此持什么看法?


马晓河:城镇化进程过缓,会抑制农业人口继续向外转移,既对农业进一步现代化带来不利影响,又会延缓市民化社会结构的形成。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首先是工业对农业的替代,尔后是服务业对工业的替代,在产业替代过程中还伴随着人口在地域空间上的集聚,这就是城市化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取得极大的进步,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20年63.89%。但同世界不同收入类型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相比,中国城镇化水平上升快于同等收入类型国家的时期,只发生在低收入阶段后期和中低等收入阶段。进入中高等收入阶段后,中国城镇化进程明显放慢,城镇化率也明显低于同类型国家。


在工业化的中前期,城镇化滞后,有利于国家集聚资源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优势产业,并有利于推进城市现代化,但到了工业化后期,经济发展要求转型内需导向、消费引领,还有迈向发达经济体要求构建一个充分城市化的市民化社会结构,此时城镇化滞后就成为抑制经济发展、拖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瓶颈所在。作为实现市民化社会的载体和依托,城镇化能将供给与需求两侧有效结合起来,从投资和消费两方面拉动经济增长,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让城镇化发展水平与中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以社会结构转型带动经济结构转型。


主持人:您在文章中谈到,中国经济要迈上新的大台阶,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请您详细谈谈思路。


马晓河:从策略上来看,首先,要形成上建“群”、中构“圈”、下强“底”扩“底”的城镇化战略思路。上建“群”,就是要在全国区域布局上,构建一批生活和发展质量高的大城市群,形成骨干结点;中构“圈”,就是要紧密围绕各个大城市,发展起内部联系紧密、交通便利的依托城市圈层,群与圈结合,提升和带动城镇化;下强“底”,就是提高现有小城镇的人口承载能力,改善临近城市群和城市圈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一体化和均等化;下扩“底”就是对于现有贴近城市群、都市圈的人口超过2000人以上的行政村,要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与所在城市群实现同城化。


其次,要坚决贯彻落实“全面取消”和“全面放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落户条件的改革政策。除了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外,应该真正放开放宽农民进城落户条件。要建立一种激励机制,就是谁先放开放宽农民工进城落户条件,谁就能得先机、能先获利。


05、在三农领域“跨周期调节”与“逆周期调节”都很必要


主持人:“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的提法引发了广泛关注。“跨周期调节”与“逆周期调节”是什么样的关系?具体到三农领域,该如何运用这两种调节方式?

马晓河:“跨周期调节”在2020年被提出,指的是两个周期之间,即从周期向周期过渡的时候,通过制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其它经济政策,使经济增长率稳定在一定区间内,避免出现较大波动,适用于长期产业结构的调整。“逆周期调节”提法较早,往往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抑制经济增长过快过度下滑;在经济增长过快时,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抑制经济过快增长。主要目的为熨平经济波动,防止风险累积而造成系统性后果,适用于平抑短期的波动。总的来说,“跨周期调节”和“逆周期调节”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让经济稳定在合理区间,但是适用条件不同,“跨周期调节”适用于长期调整,“逆周期调节”更倾向于短期调控。


在三农领域,两种调节方式的运用都很必要。从短期来看,可以通过制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刺激农村的消费,调整消费需求,也就是在经济增长低谷阶段,通过有效投资,增加农民的有效消费,比如农村的公共服务领域这一块,可以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数字化建设、设施农业建设等方面加强投资。从长期来看,为了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三农领域经济应保持稳定增长,可以在农业科技发展、农民教育投资、城市化建设投资等领域进行调控。


原标题:实现中等跨越,要从战略上高度重视三农——对话马晓河

标签:

本类导航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