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张红宇:实现巩固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时间:2022-03-29 17:39人气:来源: 经济参考报

  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意义非凡。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必须站在共同富裕的高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按照中央“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谋思路创新、建长效机制、促政策集成,努力实现脱贫地区人民群众的收入提升和生活改善。


  巩固脱贫要有新思路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长期以来,通过全党全社会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和贫困人口的物质条件、精神面貌都发生了重大改变,意味着这些地区深化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无论在内生动力还是在外部环境上,都与脱贫前大不相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必须在借鉴打赢脱贫攻坚战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一是对脱贫地区和脱贫农民应树立底线思维。2020年之前,开展脱贫攻坚战是以“攻”为主,针对贫困地区的地域特征、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精准施策,以“精准滴灌”、注重“造血”的扶贫模式,统筹集中的资源配置方式,以考核脱贫成效为主的考评体系对各类贫困问题一一击破,大大提升了贫困治理效能。打赢脱贫攻坚战后,首先要“守”住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要充分认识到一些地方脱贫基础仍比较脆弱,部分脱贫农民的返贫风险依然较高,个别返贫现象可能时有发生。必须防止精神松劲懈怠、防止政策急刹车、防止帮扶一撤了之,从而防止贫困反弹。在脱贫地区,绝不允许规模性返贫发生,这是必须坚守的底线。


  二是推进脱贫地区的农民收入实现跨越式发展。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有更高的目标,应该通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振兴乡村产业等手段,确保脱贫地区的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实现“三超”,即超国内GDP增速、超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超农民收入整体增速,不断提升脱贫地区农民群体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三是从实现共同富裕的全局认识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虽然我们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但也要看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要抓好巩固拓展、转型转变、建设发展,实现为民、惠民、富民、利民,向共同富裕继续攀登。


  巩固脱贫要建长效机制


  绝对贫困具有阶段性、特殊性、区域性特征,我们通过脱贫攻坚解决了绝对贫困这一阶段性问题,但相对贫困则表现为长期性、普遍性、全面性,必须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才能打赢这场持久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要求我们一方面要通过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在农业内部和农业外部的就业空间,以促进分工分业和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由为农民提供生存机会向提供发展机会演变,着眼脱贫地区人群的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兜底能力,在社会救助、农村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等领域提升完善,对丧失劳动能力等特殊群体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一是重视监测和优化帮扶机制坚持为民。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设立5年过渡期,并在5年过渡期内,对主要帮扶政策进行逐项分类调整优化。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明确监测帮扶的对象、范围,完善工作程序,提前发现并精准识别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人口。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实施常态化监测,加强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倾斜。创新帮扶手段,通过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强化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助困等方式形成合力,防止返贫现象发生。


  二是工作体系和政策思路转变锚定惠民。由解决绝对贫困向破解相对贫困问题转变。转变工作体系,由集中资源支持向构建长效机制转变。增强发展动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完善政策,由“特惠”政策转向“特惠”政策与“普惠”政策相结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聚焦群众获得感。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位置,科学制定和实施村庄规划引领乡村建设,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着力推进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实现乡村宜居和农民安居。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经济参考报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标签:

本类导航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