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张学立:以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赋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1-04-09 14:39人气:来源: 光明日报

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赋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张学立


  原标题:以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赋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2021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对贵州发展提出总体要求,为贵州指明了前进方向。总书记在视察民族村寨——贵州省黔西县化屋村时,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助力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明确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和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等使命任务。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如何发掘民族文化的当代价值,如何把握文化发展规律走向,如何紧扣时代脉搏用好民族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等,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历史性认知 凸显民族文化的意蕴价值


  文化是一个极具“历史质感”的命题,是时间积淀内涵的结果,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承载着国家或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艺术文化、科学技术等各方面。文化的内涵丰富,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之分。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支撑着这个民族的繁衍生息,是维系其发展的动力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它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源泉,是一个民族最动人的精神底色。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在探讨如何以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赋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之前,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认知方面的问题,要深入思考如何在文化自信中全面、科学认识民族文化,进而认知民族文化与民族地区发展等问题。民族文化特别是优秀民族文化,是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文化。它本身具有“生产力”的内涵,即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文化产业和民族文化事业构成民族文化生产力的主要内容。长期以来,对于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文化,我们容易产生认识局限。东西部发展客观差距和民族间发展不平衡的客观事实等,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民族的都是封闭的”“边远的都是落后的”定式思维,这是不科学的。因此,我们要更新认识,匡正“民族的都是封闭的”认识偏差,构筑“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自信,充分用好民族元素;纠正“边远的都是落后的”认识偏差,构筑“边远的更是多彩的”文化自信,充分发掘好民族地区的地域特色。在用好民族元素和发掘地域特色的过程中,充分激发和释放民族文化的生产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贡献“民族文化力量”。


  从文化的内涵和实践价值中,我们不难看出民族文化与民族发展的内在联系。历经时间考验,不断积累传承至今的民族文化有其可开掘的优秀资源。从历史纵深处走来的民族文化,赓续着民族智慧,在结合时代特点与现实诉求中必将焕发生机。


  创新性发展 永葆文化生命力的必然走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为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7年,中央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我们要抢抓机遇,从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独特性上去用好多样的民族元素,实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创新发展来实现传承,保持优秀文化鲜活生命力。


  在研究阐发民族文化精髓上发力。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加强民族文化研究阐释工作,深入研究阐释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阐明民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构成,以及传承发展民族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着力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加强党史国史及相关档案编修,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客观研究民族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贡献,积极阐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视角下的文脉关系,正确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推出一批展现多民族融合发展的优秀成果。


  在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上发力。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逻辑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适度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在布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贯穿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探索推进民族高校、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研究基地点,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教育弘扬包括优秀民族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光明日报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标签:

本类导航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