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蟹养大,种源是关键
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商业上称之为大闸蟹,是我国重要的水产经济动物。上海长江口是中华绒螯蟹的天然繁育场,来自“中华绒螯蟹故乡”的上海人自然将大闸蟹奉为秋冬季必不可少的一道“硬菜”。
其实早在1958年,崇明长江口位置就发现了洄游的河蟹蟹苗,从最初的单纯捕捞到养成扣蟹后交易,崇明不仅成为全国河蟹人工养殖业的发源地,也是全国河蟹的种源基地,所养殖的蟹种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河蟹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上海地区河蟹苗种与南下的北方水系蟹苗混杂,以及苗种场近亲繁殖和逆向选择等多种因素造成了河蟹种质的混杂与退化。此外,当时几乎所有的育苗场均采用小规格亲蟹(80克左右)来育苗,如此下去,将使我国特有的河蟹优良种质丧失殆尽,带来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河蟹种质资源保护箭在弦上、刻不容缓。
自2004年起,在上海市科技兴农攻关项目的支持下,上海启动了河蟹良种选育工作。2010年,中华绒螯蟹入选全市首批建设的四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之一。同年,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正式成立并启动。
“第一轮体系建设启动后,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把本地河蟹养大。”上海海洋大学教授、上海市河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成辉还记得,体系初建时,便集结产业最优力量——将科研院所、推广机构、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规模化养殖户拧成一股绳,组建一个从专业组到综合实验再到技术示范点的三级中华绒螯蟹种源生产体系。由此,上海河蟹产业开启了一条向技术要效率、向创新要效益的发展之路。
首创中华绒螯蟹配套系育种技术路线,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质高产的新品种;打造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选育联盟,形成了边育种、边生产、边应用、边产生效益的水产生物育种格局;开展蟹种高质量培育模式与技术研究,实行优种优质优价,提高蟹种培育效益……正是这些孜孜不倦的探索和钻研,让当初的心之所愿落地生根、一路花开。
通过第一轮体系建设,种源、大蟹“齐头并进”。王成辉带领上海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用累累硕果兑现当初“把蟹养大”的承诺:成功选育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华绒螯蟹选育良种“江海21”,研发完成大规格亲蟹(雌175g、雄250g)的育苗技术,年产“江海21”苗种10000公斤左右,建立了超大规格亲蟹(雌>250g,雄>350g)的繁育技术。
而过去的五年间,第二轮体系建设则让品种、品质和品牌“三驾马车”协调发展。被养殖户授予“大长腿”美称的“江海21”于2017年3月转化给上海、江苏3家单位5年苗种生产使用权,创下了国内水产新品种公开转让的第一单。用“江海21”的部分养殖单位参加全国河蟹大赛,年获“金蟹奖”比例占获奖单位的30%左右,获最佳种质奖的比例约40%。目前,“江海21”良种在上海地区蟹种覆盖率达到12.8%,成蟹阶段达到74.8%;在全国推广应用省市10~15个,养殖面积达25~30万亩,年创造产值约20亿元。
上海河蟹产业在产业技术体系这个大平台的持续加持下快马加鞭,一跃成为全国河蟹养殖产业中的“优等生”。
良匠良法,用心养好每一只蟹
“相较其他大闸蟹产区,上海在面积和产量上仅占全国的千分之一,取胜靠的是品质。”王成辉认为,改善养殖环境、提高养殖技术和饵料品质是提升河蟹品质的关键要素。
今年夏季持续反常的酷热,让外地很多螃蟹没能挺过去,而崇明惠康水产合作社养殖基地里的“江海21”却安然度过了“烤”验。“阳光直射水面,水草容易‘冒头’导致腐烂,严重影响水质。”惠康合作社“蟹二代”顾柳滨选择在蟹塘里种浮萍抑制水草生长,又找来浮萍的“天敌”小鹅充当“生物防治专家”。去年刚从父亲顾惠康手中接棒管理基地,仅仅一年时间,顾柳滨便建起了立体式防鸟网,使用水下影像监控、水质气象管控、安防监控等现代化设施设备开展智能化养殖。一改过去单一的水草种植模式,顾柳滨通过种植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等不同品种水草优化蟹塘水质,树立了崇明水产绿色养殖的标杆与典范。
蟹塘水清草绿、螺蚬饲料鲜活,成为高端蟹塘的“标配”,而高品质的背后是用心养好每一只蟹的匠心,浦东新场塘之趣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掌门人”吴海鸥深谙此道。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东方城乡报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衰老是一种可以治疗
健康长寿是自古以来人类追求的目标,那怎么能算作健康长寿呢?其实《黄帝内经》就已经给出了...(15290)人阅读时间:2022-11-07科学储粮 减损增收 白城市开展“地趴粮
笔者从白城市发改委获悉,为切实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进一步促进农民科学储粮、减损增收,...(18274)人阅读时间:2022-11-07东丰县: “四化”举措为乡村振兴提供人
近年来,东丰县把加强村书记队伍建设作为夯实农村党组织基层建设的重要抓手,实行“四化...(19035)人阅读时间:2022-11-07湖北省3030万亩中稻基本归仓 215万亩晚稻
当前,全省近3245万亩中晚稻已进入最后的收割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26日透露,3030万亩...(12808)人阅读时间:2022-11-07大足致富“丝”路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近日,重庆市大足区中敖镇观寺村埂生基(重庆)生态农业负责人李烨高兴地说,“作为一名...(17128)人阅读时间:2022-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