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化零为整” 绘制田间新图景——武威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见闻(2)

时间:2021-07-07 16:51人气:来源: 甘肃日报

  通过实施长流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镇8000多亩撂荒地得到了有效整治,彻底解决了影响粮食生产、制约农民增收、土地资源浪费的问题。该项目同步配套建设7万立方米调蓄水池,滴灌系统、田间道路、农田防护、输配电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科技服务和建后管护工作持续跟进,土地效益不断凸显。

  蔬菜示范基地的打造和规模化经营,让预期社会效益及经济收益成为现实,稳定提供就业岗位120个左右。与此同时,定宁镇将联合种植专业户进一步在品种引进、技术推广、组织管理、信息共享等方面全面发力,推动高原有机蔬菜向“技术规范化、操作精细化、种植规模化、轮作合理化、效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彻底改变山区群众产业基础薄弱的困境。

  乌鞘岭上的“一户一块田” 

  天祝县安远镇乌鞘岭村海拔2870米,由于土地利用价值极低,不少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

  6月上旬,记者沿着乌鞘岭崇山中的道路蜿蜒而上来到了乌鞘岭村,众山环抱下,一片片开阔的耕地上,拖拉机来回穿梭,一派热火朝天的耕作景象。记者在村委会见到40岁的牛祥,他曾是一家碳化硅企业的车间主任,每月收入7000多元,如今却回到家乡种地。问及缘由,他回答:“收入好。”

  当地干部告诉记者,2020年报名种地的群众只有39户,今年猛增到148户,其中35%是外出打工或就业的回流人员。“有一位退休教师都报名了。”

  王生福是土生土长的乌鞘岭村人,在他眼里,身后的土地过去就是为牛羊提供饲草料而已,根本没有多大价值。

  是什么原因让土地焕发活力,进而激发群众对土地生产的热情?

  天祝县委专职维稳副书记、安远镇党委书记杨琦玮介绍,通过“小田改大田、旱田改水田、漫灌改滴灌”的“三改”模式和“一户一块田”土地经营模式,这里的土地焕发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外出打工的人又回来了。

  2020年开始,乌鞘岭村实施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将碎片化的土地整合,同时利用新建的水利设施将原来的旱地改为水地,注册成立以村党支部书记为法人代表的专业合作社,吸纳全村群众入社,将全村土地全部流转至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管理。按耕地优劣等级,将土地划分为三类,确定级差地租。平整肥沃的梯田为一类土地,种植“错峰头”的高原夏菜。坡耕地为二、三类土地,主要种植中药材、高产杂交油菜和优质饲草料等。按照种植区划,合作社将流转的土地再按原价返租给种植农户。

  杨琦玮进一步表示,去年种植的长寿豆亩均产值1.2万元、莴笋亩均产值5500元、娃娃菜亩均产值5000元,全村种植高原夏菜实现总产值1300余万元。同时,高原夏菜种植吸纳周边富余劳动力300余人务工,增加劳动收入400余万元。

  谁能想到,高海拔地区的耕地竟成了名副其实的“万元田”。

  牛祥去年种了5亩长寿豆,收入5万多元。今年他劲头更足,一口气承租了20多亩地。“过去种地连化肥钱都收不回来,年轻人才外出打工。现在耕地效益这么好,再去打工就不划算了。”

  一旁的王生福接过话:“去年我种了10亩长寿豆,增收10多万元。”今年,王生福信心十足,又租了40多亩地准备种植高原夏菜。

  乌鞘岭村的土地整合有着合理规划。在每一个种植区划内,农户按需求返租一整块地,消除了不利于机械化种植的小块田埂,实现了“小块变大块、分散变集中、零碎变连片”。施行轮作倒茬,从根本上解决了重茬病害问题,也便于施行水肥一体化,降低了合作社及农户种植成本,提升了高原夏菜品质。

  同时,安远镇气候冷凉、土壤污染少,种植的高原夏菜采收较晚、病虫害少,错开了周边地区同类产品上市时间,实现了种出好产品,卖出好价格的目标。

  采访中,牛祥神情急切。原来,地块平整后,农业机械有了“用武之地”。牛祥花了9万元购买了拖拉机出租犁地。“犁一亩地30元钱,一天能收入好几百元。”

  走出村委会,牛祥奔向不远处的田野。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