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化零为整” 绘制田间新图景——武威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见闻

时间:2021-07-07 16:51人气:来源: 甘肃日报

  入夏时节,谷物新绿。出武威城区,沿着S308线一路向南,记者看到平整后的农田成片相连,机耕道、排灌渠纵横有致。

  近年来,武威市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设,为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打下坚实基础。目前,武威市已累计高标准农田172.5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27%。预计到“十四五”末,全市可新增高标准农田150万亩,基本实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农田建设新格局。

  “藏粮于地”补短板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今年以来,武威市凉州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跑肥、跑水的低产田变成保肥、保水的高产稳产田。预计到2023年,全区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50万亩,将有效解决部分区域耕地落差大、土地碎片化、渠系配套不完善等突出问题。

  “过去田块分散,田间道路不通畅,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田地的经济效益非常低。”凉州区西营镇党委书记王肃先告诉记者,今年全镇将3万亩耕地改造成高标准农田,全部流转并交由凉州区金希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统一经营,种植作物已完成头轮次灌溉。

  顺着王肃先指引的方向看去,整齐的农田一望无际,大型机械“施展拳脚”,庄院、道路一览无余。王肃先介绍,凉州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是单纯的土地整理,而是通过建设能够达到区域土地全整理、管灌滴灌全覆盖、电力设施全配套、土地经营全流转的高标准。

  今年54岁的西营镇宏寺村王秀兰,如今已经成为产业工人,每天能够领到80元左右的工资,除此之外,还有每亩500元的土地流转费。王秀兰认为,像自己这样上了岁数的老人过去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现在土地变大了,还可以在家门口打工,很满意。”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耕地不仅由企业统一经营,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部分农户耕地地块小、管理不方便撂荒土地的问题。

  凉州区农业农村局农业产业化研究中心主任王银则表示,高标准农田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通过配套滴灌设施,改变了传统渠道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实现了节水节肥、高产稳产、高效利用的目的。

  他算了一笔账,以每亩为例,滴灌用水量比大水漫灌节水166立方米;滴灌用化肥纯量比大水漫灌节肥11.5公斤;滴灌比大水漫灌节省人工费用160元;滴灌玉米比大水漫灌增产60公斤,增效180元。“综合算下来,节本增效285元,效果非常明显。”

  凉州区农业农村局负责同志表示,凉州区“按照‘整镇整村推进、集中连片打造’原则,打破镇村组行政区域界限,实现‘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促进规模化、机械化经营。”

  王肃先说,土地的巨大变革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土地平整过程中,一些地埂和碎地被充分释放,最终我们多整出3000多亩地,这些新增耕地将纳入村级资产管理,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昔日撂荒地 今朝致富田 

  距离古浪县城不远,古浪县定宁镇广袤的田野上人头攒动。

  一车又一车的菜苗不断运来,一棵棵菜苗完成定植,整齐摇曳。定宁镇长流村村民钱龙告诉记者:“过去这里是一片深沟破崖,灌溉难、收益低,土地撂荒、碎片化严重,现在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这里已经是我们这些留守农民的生财宝地。”

  在古浪县定宁镇长流村,这样的场景近期每天上演。

  今年以来,为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步伐,聚力解决农村留守群众收入低及土地撂荒、碎片化等现实问题,定宁镇围绕打造“一村一品”乡村特色产业,依托沿山区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气候冷凉、病虫害轻、无污染等自然条件优势和特点,在长流村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因地制宜发展以高原夏菜为主的高水效作物7000亩,打造独具特色的有机蔬菜种植示范基地。

  定宁镇党委书记贾喜奎认为,示范基地实施改造后,彻底改变了定宁镇有史以来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从原有的小麦、玉米等单一作物转向了莴笋、西兰花等高附加值品种,亩产收入从2000元提高到8000元。

  贾喜奎说,农民的耕作模式也实现了由“一户几块田”到“一组(村)一片田”的规模化经营,打破了农业技术低、收入低、农民参与度低的瓶颈,真正实现了农业规模化和农民职业化。同时,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农户土地流转费用由改造前的每亩180元提高至改造后的每亩500元,全村实现平均土地流转收益350万元左右。

  昔日的荒芜土地,如今蜕变为致富的良田。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