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城乡融合全域突破常态长效

时间:2021-05-07 14:30人气:来源: 河北日报

  “既有碧波荡漾、草木青翠的生态之美,又巧妙融入地方历史文化元素,真没想到城区周边还有这样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今年“五一”假期,邯郸市民吕志强和家人来到肥乡区肥义公园游玩,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这座公园竟是在取缔整治废弃窑坑和小散煤场、小砂石场等基础上建成的。

  曾经脏乱差的城乡结合部蝶变生态公园,是邯郸市肥乡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一个缩影。日前公布的2020年度河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考核成绩单,邯郸市肥乡区获得第一名,实现“三连冠”。

  曾经的省级贫困县,现在的一个财政并不宽裕的传统农业区,如何取得这样的成绩?

  “不搞大规模政府投入,更不搞盆景式整治,而是把生态环境作为立区之本,以城乡融合、全域突破常态长效理念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肥乡区委书记李书平介绍,该区多元筹资破解投入难,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生态建设、特色产业培育等相结合,着力建设环境美、产业兴的美丽乡村。

  多元投入,破解环境治理难

  道路两侧杨柳拂绿,墙壁上乡风文明宣传图文并茂。5月4日,记者走进肥乡区西吕营镇田寨村,村内大街小巷干净整洁,几乎见不到垃圾。

  “每天都是一个样。”村党支部书记牛世通指着一户村民家门前的垃圾桶说,“我们做到了垃圾日产日清。如果保洁公司没有按时清运,政府就会相应扣减支付给保洁公司的费用。”

  自2018年起,肥乡区财政每年列支2000万元用于农村生活垃圾清运。

  “服务质量按月考核,公司绩效与村民满意度直接挂钩。”肥乡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常志军介绍,区人居办不定期明查暗访,区领导每季度带队督查,根据工作实效进行奖惩,倒逼环卫企业每天按时清运,节假日主动加密清运频次,实现“村收集、乡镇转运、区集中处理”。

  虽然区财政每年拿出了2000万元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费用,但对全区农村来说,仍存在不小缺口,怎么办?

  能不能像城市居民交纳物业费一样,向农户收取垃圾清运费?

  每户每月8元垃圾处理费,经过了征求意见、价格听证,一年96元虽然不多,但真让群众掏腰包并非易事。后来区里提出每户配发一个垃圾桶,先试行3个月。“群众看到实际效果,再结合环境严查、资金激励等办法,再收费就比较顺利了,同时提高了群众的参与意识、监督意识。”常志军说。

  “以前是臭气熏天的垃圾坑,现在绿树成荫,成了健身小游园。”说起家门口坑塘的变化,西吕营镇后营村村民朱海军脸上洋溢着笑容。

  在肥乡,每座坑塘都有“身份证”。全区1180个坑塘全部登记建档,通过配备“坑塘长”、安装摄像头等“人防+技防”措施,防止了群众乱倒垃圾。同时通过绿化、引水造景等方式,把具备条件的坑塘变为节点景观。

  由于历史欠账多,肥乡区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明显,其中农村道路问题最为突出。2018年,肥乡区启动农村基础设施集中攻坚,3年来累计修建城乡道路、田间路900余公里,打通一批断头路、瓶颈路,实现了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快捷连通。

  完成农村改厕77981座,改厕率达95.7%;持续实施村庄绿化、廊道绿化等造林工程,林木覆盖率从16%增至31%;利用拆违腾退空间,打造小游园、小菜园、小果园3400多个……

  让干净和美丽成为每个村庄的“标配”。3年来,肥乡区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一轴三带”和“西部引领、东部崛起、北部突破、南部提升”四大片区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域内主要干道和河渠为纽带,打造了旧店组团、团结渠组团等10大组团,区域联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265个村全部完成建设规划,解决了乡村无序和随意发展问题。

  重拳治理城乡结合部的散乱污企业、废弃坑塘、垃圾带,肥乡区因地制宜打造了肥义公园、郊野公园、东郊森林公园等12座公园,形成了“一环十园”的生态格局;在各乡镇建设乡村公园10个,实现乡村公园乡镇全覆盖。如今,无论从哪个方向进入肥乡,很难感觉到明显的城乡环境差异。

  尊重民意,引导群众“唱主角”

  在肥乡,不仅农村主街道全部硬化,村民家门口的小街巷也基本硬化,解决了群众出行“最后一百米”问题。

  农村小街巷硬化是多年的难题。去年4月,肥乡区启动农村小街巷硬化工程。但区财政无力大规模投入,他们就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增强百姓的积极性。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