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大夫的手机坏了。
敲敲,拍拍,反复按开关键,还是黑屏。这可是大事!
多年来,无论白天黑夜,她手机从不关机。这个号码,是佳县老百姓的免费“急诊热线”,拨打者不知凡几。“病人联系不上我怎么办?”路生梅焦急而无措。
耄耋之年,华发苍颜,路大夫放不下的依然是她的病人。
53年前,24岁的北京姑娘路生梅第一次来到陕西省榆林市佳县时,没有人认为这个城里姑娘会待得久。
路生梅(右)与同事一起去佳县店镇贺家沟村一名卧床不起的病人家义诊途中(2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
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在此交汇,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县城三面环水,峭壁林立,守着黄河却吃水难。民间歌谣形容:“悬崖峭壁石头城,一瓢清水贵如金。”
那时的路生梅扎着两条麻花辫,满怀期待。她自己也不曾想到,这里将成为她未来50多年眷恋不走的“家乡”。
路生梅(右)与佳县中医院儿科医生高苗苗一起探讨患者病情。新华社照片
凌凌独西行
1968年,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她憧憬着自己的未来,去北京一家知名医院工作,努力成为一名儿科专家。
然而,学校的一则通知,改变了她的命运轨迹。
那一年的医科生是统一分配,路生梅的分配地是条件艰苦、医疗资源短缺的西部县城。
接到通知,路生梅就收拾行装,包裹里满是精心挑选的医学书籍。她服从分配的理由很简单:“我是祖国培养的。祖国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
时值寒冬,她一路西行,乘火车、搭卡车,蹲在穿羊皮袄的老乡中间瑟瑟发抖。连着几日受冻、颠簸,这个单薄、瘦弱的姑娘终于到达佳县县城。
那是路生梅永远也忘不了的一个早晨。她拎着包裹,穿过县城狭窄的街道,城外坑坑洼洼的土路尽头,几排墙皮脱落的旧窑洞就是她未来的工作地——佳县人民医院,“一个乡镇卫生院的规模”。
瞬间,路生梅的一腔热血凉了半截。
其实,挑战才刚刚开始。“当时这里不仅吃糠咽菜,吃水、用水都得靠驴从黄河里拉。”路生梅回忆,浑浊的黄河水沉淀后才能喝,每天只有一瓢。
住窑洞,她连火都不会烧,只能睡冰冷的土炕;出入医院,路旁是一片荒坟:下乡出诊,常需要走几十里路,动不动沾染一身跳蚤、虱子……
初来乍到的路生梅一面过“生活关”,一面在同事和患者的期待下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我的专业是儿科学,但这儿却没有分科。人家听说是北京来的大夫,就觉得你什么病都能看。”路生梅说。
为了不让病人失望,她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各种医学知识。白天坐诊、出诊,夜晚油灯下看书、记笔记,成为她生活的常态。
“除了内外科、儿科,我还学会了妇产科、皮肤科技术。不少老乡习惯看中医,我又自学了针灸。”就这样,“准专科医生”生生变成了“十八般武艺皆通”的全科医生。
定定住天涯
人口不足3万的佳县县城,只有一条主街道。街道后的窄巷中,有两口窑洞,就是路生梅的家。家中的陈设简单到寒酸,火炕、木沙发、三合板书桌、门扇掉落的衣柜……50多年来,这里的主人也没添置多少家当。
“刚来时也没想到能在这里安家,一待就是一辈子。”路生梅坦言,有段日子,走与留,在心头反复掂量。她曾想报考研究生继续深造,“不是怕苦,而是想去攀攀医学高峰”。
她到底还是没能割舍这片黄土地。因为“佳县实在太落后,太缺医生了”!
当时这里一些农村群众生病甚至不去医院、不找医生,而是请“神婆”驱邪。有次出诊,她无意中看到:一口破窑洞中,土炕上病人已经昏迷,“神婆”还在念念有词。
这一幕让路生梅震惊!
“病人神志不清了,再耽误下去可不得了。”情急中,她说服家属让她给病人诊治,经过诊断,路生梅用针灸使病人清醒过来。
黄土梅香半世芳——“三牛”精神践行者
路大夫的手机坏了。 敲敲,拍拍,反复按开关键,还是黑屏。这可是大事! 多年来,无论白天...(13020)人阅读时间:2021-03-01“蘑菇”院士李玉和他的致富“法宝”
直到今天,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村民肖青松依然能回忆起两年前第一次见到“玉木耳”的情形...(12404)人阅读时间:2021-02-26“红马甲”温暖返乡路
新华社南宁2月23日电 题:“红马甲”温暖返乡路 新华社记者覃星星 “我可以写一个字吗?”...(19010)人阅读时间:2021-02-261982人中,这对“90后”是唯一牺牲的夫妻
吴应谱(右)和樊贞子在婚礼当天留影(资料照片)。 拼版照片:吴应谱(左)和樊贞子的入...(10207)人阅读时间:2021-02-25峭壁上的00后“芭蕾舞者”
山顶的云雾里,悬着5个橙黄色的身影。 朱丽珍是其中唯一一名女队员,她在衢九铁路梅山一号...(17375)人阅读时间:202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