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新质新造】“新”农人提起戈壁农业“金篮子”

时间:2024-08-29 16:22人气:加载中...来源: 央广网

编者按: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为全面展现新疆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努力开创新疆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局面,央广网新疆频道联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国家税务总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税务局策划推出《高质量发展看新疆之“新质新造”》网络主题传播活动,派出记者聚焦新疆“八大产业集群”建设,立体呈现新疆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和新成效。

        茫茫戈壁中,一座座设施大棚撑起了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希望;大棚里,一位位“新”农人信心满满走上了“致富路”……

       近年来,新疆大力推动沙漠、戈壁等未利用地发展设施农业。设施蔬菜不仅有效保障了新疆的蔬菜供给,也成为带动农民就业、扩大农民就业的重要产业。

阿依库勒镇设施农业蔬菜产业基地 (央广网发 仲勇 摄)

       8月23日,由杭州市援疆指挥部和阿克苏市委宣传部组织的2024年阿克苏市“看疆来”媒体摄影家采风团走进了新疆阿克苏市阿依库勒镇设施农业蔬菜产业基地。

       从阿克苏市出发,驱车30多公里,穿过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就看到一座座现代化设施大棚整齐排列,格外显眼。

       依托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阿依库勒镇在设施农业蔬菜产业基地已建设大棚599座,占地面积5000亩(大棚净面积1348亩),累计投入资金2.99亿元,年产值达7000万元。

       基地负责人马兴介绍,设施大棚采用全钢架柔性复合材料,种植模式采取无土栽培模式中的黄沙无土栽培技术,该模式对土壤要求低,戈壁沙漠、盐碱滩都能适用,不抢占农用耕地。栽培基质采用黄沙和炉渣,按照科学配比混合,最大程度保水保肥。

刘世元和同学正在记录数据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在大棚中,塔里木大学水利工程2023级研究生刘世元正蹲在田垄上认真记录测试数据。

    “我们现在正在测量地温以及棚温,掌握不同的施肥环境下,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气体的排放量,同时观察蔬菜的生长情况,提出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最利于蔬菜生长的施肥方案,从而达到既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够让蔬菜种植提质增效的目的。”刘世元告诉记者。

一株株西红柿苗在管理人员的悉心管护下茁壮生长(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马兴说:“我们积极与科研院校合作,研究新品种、新模式和种植技术,现在我们用的基质土就是塔里木大学的研究成果,经过三次改良,目前已经得到了有效应用。”

       大棚还充分利用太阳能及空气源热泵技术,实现冬季极端低温环境下水肥的增温,解决南疆冬季地温较低的难题。

太阳能集热模块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今年自治区党委一号文件提出:持续提升蔬菜保供能力,推进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支持发展戈壁设施农业。

       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实现了日光温室“三提高两突破”(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提高设施空间利用率,提高机械作业程度,突破水土气候限制,突破种植模式限制),打破了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制约瓶颈,同时在新型设施农业基地运用“智慧云端”技术,搭建“物联网+智能化”信息平台,提高设施农业基地智能化管理水平。

水肥一体化系统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我们的大棚建成后寿命长达20年,配备了温控水肥一体化系统和物联网控制设备,一部手机就可以实现控制温度、定时定量灌溉、植保等田管环节,省水、省肥、省人工,有效降低了种植成本。”马兴说:“基地采取单品种规模化种植模式,主要种植反季节西红柿、黄瓜、辣椒等蔬菜,年果蔬产量达2万吨,主要销往乌鲁木齐、阿克苏地区及南疆地州市场。”

村民在大棚内为西红柿绑蔓 (央广网发 余文华 摄)

       阿克苏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因地制宜提出了“发展设施农业不占用耕地”的发展思路,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0亿元,积极开发阿依库勒镇、喀拉塔勒镇沿线戈壁荒滩,规划建设“两个万亩”戈壁荒滩无土栽培现代新型设施农业产业园区,使戈壁设施农业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截至目前,阿克苏市已建成戈壁现代化智能日光温室8000余亩,设施蔬菜总面积达2.3万亩,年产各类蔬菜15万吨以上。预计到2025年,全市设施蔬菜发展规模达到3万亩,年产各类蔬菜达到20万吨以上。

村民展示成熟的西红柿 (央广网发 仲勇 摄)

       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科技示范、利益共享,乡村产业发展兴旺,群众就业增收也有了保障。

       基地采用“企业+基地+农户承包”的经营模式,统一选种、统一育苗、统一施肥、统一植保、统一温控、统一销售,带领农户真正掌握种植技术,培养职业农户,有效推动设施农业产业帮扶,提高农户收入,最终达到农户大棚承包制和企业统一管理制。

大棚内栽植的辣椒苗 (央广网发 余文华 摄)

       马兴说:“针对务工时间较久、熟练掌握种植管理技术的人员可申请承包大棚,承包户在种植过程中无需投入任何成本,取得的净收益按照四六比例进行分红。经前期试点计算,1个人可管理5亩左右大棚,一年可分红6万元,比单纯务工取得收益更多。”

       据了解,目前已有96人(94户)在基地承包大棚,承包面积468.5亩,预计年底可获得分红收益560余万元。

布依艾吉尔·艾合买提为西红柿绑蔓 (央广网发 仲勇 摄)

       一株株西红柿苗在管理人员的悉心管护下茁壮生长。阿依库勒镇兰干村村民布依艾吉尔·艾合买提正在大棚里和姐妹们为西红柿绑蔓。

    “从这里到我家只有10分钟的路程,在这里上班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方便我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还能学习种植管理技术。学好了技术,我也想承包几座大棚。”布依艾吉尔·艾合买提笑着对记者说。

村民在大棚内为西红柿绑蔓 (央广网发 仲勇 摄)

       反季节蔬菜瓜果种植茬次多、周期短、产量高,市场需求大,带动劳动力就业效果明显,对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阿依库勒镇托万克提根村村民麦迪乃·艾合买提在基地上班已近两年时间,通过不断努力,她从一个普通员工成长为企业中层。

    “刚来的时候不懂技术,一个月工作只有3000多元,基地有技术人员手把手教我们种植和管理,现在我一个月能挣6000多元工资,管理着几百座大棚,去年我还买了一辆小汽车,我在这里工作很开心。”麦迪乃·艾合买提说。

村民在大棚内为西红柿绑蔓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目前,蔬菜基地吸纳稳定就业人员600人,人均月工资3500元以上,以本地农户为主的季节性务工人员1300余人,人均增收1.2万元,带动周边1000余户实现就近就业增收。

       产业兴、农民富、生态好,阿克苏市把设施农业发展和戈壁荒滩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向戈壁要土地、要产业、要效益,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乡村发展。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央广网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