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去年前10月 四川以工代赈项目助20.11万名群众就地就业

时间:2025-01-04 09:36人气:加载中...来源: 四川日报

“一共3万多元!”去年底,罗俊领到务工劳务费33400元。

罗俊是眉山市东坡区复兴镇五圣村人。去年4月底,总投资400万元的五圣村以工代赈项目正式动工。作为脱贫劳动力的罗俊,实现了在家门口业——参与以工代赈项目的山坪塘、沟渠、蓄水池整修和农村道路硬化等工程。

除了罗俊,五圣村还有11名脱贫劳动力参与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共获得劳务报酬30余万元。五圣村党委副书记汪小明介绍,项目实施之前,当地明确“用工岗位尽量向脱贫户倾斜”原则,优先雇佣无法外出务工的当地脱贫劳动力。

2024年,四川把以工代赈作为脱贫劳动力就地就业增收的重要抓手。省发展改革委以工代赈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明确项目实施期间劳务需求就近就地解决的导向。仅去年前10个月,全省通过以工代赈项目吸纳20.11万名当地群众就地务工,同比增长55%。其间,共发放劳务报酬15.41亿元、同比增长29%。

除了增加脱贫户劳务收入,四川以工代赈项目更多考虑的是与乡村产业发展相结合。

“看行情,分红少不了。”说起采摘的黄芪和石斛,广元市青川县房石镇大石坝社区居民贾崇珍算了一笔账:预计2024年村里的药材亩产值在6000元以上。

分红的来源,是青川县凌泉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之所以能成立,是因为2023年大石坝社区借助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完成全村200余亩土地平整、灌溉设施配套。大石坝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刘国远说,项目实施期间,当地就找来农技人员,对土质和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了研判,“技术员认为我们这里适合搞中药材种植。”去年初,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完成后,该社区通过整理土地,实现“集中连片、宜机作业、能排能灌”。这一改善成功吸引本村返乡创业农民工苏荣的投资。苏荣流转土地600亩,注册成立青川县凌泉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同时,大石坝社区将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折合成经营性资产量化入股。

“这个项目最大的意义,是为大石坝社区产业发展和农村集体经济壮大提供了可能。”青川县发展和改革局经济信息中心主任刘堂锋介绍,青川县凌泉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中,有10%的股权属于村集体。在此基础上,明确青川县凌泉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以“就业务工+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分红”模式运行。

具体来说,合作社成立的前5年,大石坝社区村集体经济将保底分红2万元;第六至十年按“622”(投资人60%、集体经济20%、农户20%)分红。15年后,合作社种植基地将退还农户,青川县凌泉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建立公司,转型做中药材精深加工,定向收购农户种植的中药材。

“预计2024年我的收入能超过3万元。”大石坝社区脱贫户袁熙夏表示,现在他通过为合作社务工、土地流转和村集体经济分红所获得的收入,比出去打工赚得多。(笔者 王成栋)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 四川日报 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