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我省探索食品安全社会治理与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新路径(2)

时间:2024-12-14 10:09人气:加载中...来源: 四川日报

在攀枝花市仁和区,“1+4+16”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新模式,为食品安全志愿服务工作增添了新活力。这一模式以智慧展示窗口为“点”,以志愿服务品牌为“线”,以食安共享驿站为“面”,实现了食品安全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入覆盖。

为了延伸食安共享驿站的触角,仁和区依托外卖员、学生、生产企业员工、包保干部等打造了4个独具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在食品安全志愿服务的带动下,外卖员化身“仁小哥”义“骑”护食安;学生们通过“小手拉大手”志愿服务活动,成为食品安全小小宣传员,食安“小卫士”上任监督“校园餐”;食品生产企业内部人员主动举报违规违法行为,企业“吹哨人”织密“安全网”;包保干部利用新媒体传播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基层“新农人”宣传纷纷出实招。

仁和区仁和镇总发村包保干部刘志鹏是当地的“网红”,工作之余,他用相声的形式传递着食品安全新声音。“以前去检查食品安全,有些商家会比较抵触,但是邀请他们拍视频,大家就很高兴,也容易接受。”刘志鹏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实用的食品安全知识。

外卖员、学生、生产企业员工、包保干部……以这些群体建立的志愿服务品牌深植在群众中,汇聚成攀枝花守护食品安全的强大力量。

高原上的红色“风景线”

地形复杂、山高路远,寒冷缺氧、基础薄弱……这些都是甘孜州食品安全工作面临的挑战。为了克服重重困难,将食品安全知识送到牧民身边,一群穿着红色马甲、骑着马的志愿者,常年穿梭在草原与村落之间,传递食品安全知识,成为高原上一道红色“风景线”。

在牧区,食品安全志愿者耐心地向牧民讲解如何辨别新鲜的肉类和奶制品,如何正确储存食品、避免食物中毒,现场演示如何正确清洗和烹饪食品,确保食品的安全卫生;在偏远村落,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知识讲座等形式,向村民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日常饮食注意事项,耐心解答村民提出的问题,提醒大家要从正规渠道购买食品,注意查看食品标签和保质期;在集市上,他们则化身为食品安全的守护者,仔细检查食品的来源与质量,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监管部门,用专业与严谨为百姓的餐桌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甘孜州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志愿服务方式和方法,让食品安全知识深入人心。甘孜州食安办联合州委统战部、州委社会工作部、州民族宗教委、州教育体育局、共青团甘孜州委、州妇联等相关部门印发《食安甘孜志愿服务活动方案》。按照分类分层的原则,甘孜州组建了各地区、各行业食品安全志愿服务骨干队伍,并在乡(镇)、村(社区)分别建立食品安全志愿服务分队。截至目前,全州已建立19支食品安全志愿服务队伍,共有4302名志愿者注册,其中有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有普通群众,还有学校、企业等社会各界的热心人士,他们是食品安全知识的传播者,更是食品安全的守护者。

“通过志愿者的力量,使食品安全志愿服务成为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增强群众食品安全意识的重要渠道,成为发现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的重要力量,成为增进政府和群众沟通、准确传递食品安全信息的重要纽带和桥梁。”今年,在省食安办、省委社会工作部、团省委联合开展的2024年“志愿四川·共护食安”食品安全志愿服务省级示范活动上,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笔者 刘佳)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 四川日报 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