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成都市以绿色低碳转型  探索公园城市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4-07-05 20:56人气:加载中...来源: 新农村客户端

成都市以绿色低碳转型  探索公园城市高质量发展

成都市作为国家批准的低碳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来,成都以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优化调整深化源头治理、扩大绿色供给、增强人口经济承载力,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构建上努力突破。

如何遵循超大城市发展和建设内在规律,不断提升可持续竞争优势?

近日,成都市政协十六届第六次常委会会议上,九位市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围绕“推进‘四大结构’优化调整”,聚焦高效开发城市空间、生态文明建设、产业结构转型、近零碳园区建设、绿色出行、能源供需等方面开展专题协商。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提升生态系统韧性

“总体来说,我市空间结构呈现出‘整体集聚、多中心分布、圈层蔓延’的空间聚类形态,区域发展体系层级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地区发展规模体系趋向平衡。但仍存在主中心极化程度较高,产业集聚效应不充分的情况。”会上,市政协委员、成都理工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副院长吴柏清开门见山。对此,他建议统筹推进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间的互动互联,赋能郊区新城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为创新创业人才落户创造条件。同时,推动主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郊区新城布局,鼓励打造特色化消费场景,形成与主城区消费场景的错位互补。

“生态文明建设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已逐步成为城市空间布局中的关键前提分析和核心支撑条件。”市政协委员、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吴江涛坦言,就成都现有生态系统格局来看,具有碳汇功能的生态系统面积减少,农田和湿地斑块破碎化程度加深,城镇生态系统变化较为明显。他建议,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加大地质灾害区域生态植被提升力度,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优化城市“硬件”布局,推动灰色基础设施向绿色基础设施转型,提高城市生态韧性。

支持产业梯次演进

优化资源分配机制

如何因地因时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邦英认为,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统筹好传统产业减碳和新兴产业控碳的关系,目前来看,成都仍存在减碳控碳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协调偏弱的情况。曹邦英建议,以“类型”+“功能”+“融合”理念优化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融合成都“支柱+新兴+未来”梯度发展思路,通过“一业一策”的专项扶持反哺传统产业,支持产业梯次转移和技术升级,兼容并蓄实施产业发展功能。加强装备制造和服务集成化融合,支持建设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高端工业软件和大数据服务。

在产业结构方面,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副教授邹瑾认为,成都仍存在企业创新能力不均衡,技术产出和应用不足的情况,城市内部经济缺乏多样性挑战,财政与金融支持力度不够,从而制约城市低碳发展。邹瑾建议,优化资源分配机制,持续完善技术转移中心,以促进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发成果向企业的转化。鼓励创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深入合作。实施差异化的环保标准,增强政策的沟通与反馈机制,提升企业环保意识和能力,完善财政与金融支持政策。

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吸引力

构建一体化智慧交通

“截至今年5月,全市汽车保有量671.7万辆,全国排名第一。”市政协委员、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学院院长曹勇认为,在交通运输需求持续增长的情况下,行业能耗和排放强度不断下降,已初步形成良好的发展格局。“但成都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分担率还是偏低,需进一步优化交通分担结构,持续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吸引力。”曹勇表示,目前来看,交通运输减碳技术瓶颈仍需突破,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货运格局还未根本改变。对此,他建议,要持续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促进城市公共汽电车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融合,探索运营响应式公交线路。完善绿色低碳交通标准体系和统计监测体系,构建一体化智慧交通体系,融合多源大数据,精准刻画个体出行特征及交通服务水平,精准刻画出行“碳足迹”,为绿色出行提供可靠支撑。同时,优化机动车规模结构,持续提升铁路货运通道能力建设,推动货运领域减污降碳,发展多式联运,研究论证地铁开展货运试点。

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发展

加快推进近零碳排放园区建设

“作为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力量,成都发展能级不断提升,保发展供电、保民生用电更加关键。”在市政协委员、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党委书记罗亮看来,随着西南能源基地开发建设和川渝特高压工程的推进,对电网安全运行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对此,他建议整体谋划新型电力系统规划建设方案,加快实施电网“蓉耀工程”行动,持续完善主网架,加强配电网建设,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和供电可靠性。积极推动陇电、疆电等与我省电源结构和布局互补互济的外电入川通道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因地制宜建设、清洁高效煤电建设,支持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发展。以电网规划引领充换电设施、集中供能等新要素发展,加快虚拟电厂落地见效,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规模化发展。

能降碳作为委员、专家们关注的重点被多次提及。“近零碳园区是在‘双碳’目标下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市政协常委、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吴晓明现场说道,“现阶段,成都缺乏统一的近零碳排放园区建设标准,近零碳园区建设的长效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她建议,研究编制近零碳园区建设指南,指导已建园区制定专项规划,明确近期、中期、远期“双碳”转型目标及相应的“路线图”“任务书”。加强对入园企业的近零碳管理,分批分类推进近零碳园区建设。针对不同类型园区特点,采取不同能源结构方案,强化园区降碳减排科技支撑。(冯振  彭晓艺)

供稿单位:成都市生态环境局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新农村客户端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