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北京物业管理条例实施一周年协同共治社区治理体系初步形成

时间:2021-05-06 09:57人气: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原标题:协同共治社区治理体系初步形成

当昌盛园社区21个小院的围墙全部被打开,住户许顺新感受到的是“瞅哪儿都痛快”,街道工委则谋划着“引进一家愿意干、能干好的物业”。

“小物业”牵动“大民生”。2020年5月1日,《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物业管理明确被纳入社区治理体系。一年以来,全市各个街道累计成立约5600个物管会、近2000个业委会,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率从11.9%增加至90.1%,党组织覆盖率由25.2%增加到98.1%,党建引领下协商共治的社区治理体系初步形成。

新环境 小区整合后将迎大物业

4月26日上午10点30分,昌盛园一区16号楼边,一场棋局在两位老伙伴间进行着。“过去,这里全被围墙圈着,门口写着一行字:非本院车辆、人员禁止入内。”许顺新回忆。

位于昌平区城南街道的昌盛园社区,是一个大型连片式老旧小区,21个小院、40栋住宅楼内,住着2341户居民。由于分期开发、产权分散等历史原因,昌盛园社区渐渐成为一个围墙林立、违建遍地、停车混乱、居民投诉多的“老大难”社区。

“从1997年建成,昌盛园这名字喊了20多年,人心却很涣散。”城南街道工委书记李建忠说,2020年7月,街道将昌盛园定为物业提升的试点小区,“这里矛盾最集中,它能干好,所有老旧小区都能干好。”

怎么干?《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给出法律依据。条例第十七条明确,像昌盛园社区这样已划分物业管理区域的住宅小区,可结合实际需要,征求业主意见后重新确定物业管理区域。“实地摸排后,我们决定从根儿上入手,‘21合1’,在党建引领下将21个小院整合为一个物业管理区域,再引进统一大物业。”李建忠说。

在征得居民同意后,仅用61天,多年的围墙和违建被拆除,腾出的约2万平方米公共空间将用于建设健身步道、景观廊架、儿童活动场等。“大伙儿就等着物业公司早点进来。”许顺新带着期盼。

从绕圈找车位到停车有秩序,从失管弃管到维修不再难,从垃圾成山到绿地回归,随着《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实施,众多居民切身体会到了社区治理的变化。经统计,一年以来,本市物业服务覆盖率已由64.1%增加至93.7%,党组织覆盖率则由25.2%增加到98.1%。

新角色 物管会破解多年难题

“这个快递送错了,应该是1号楼的,结果送到我这儿了。”

“好的,张叔,我马上安排人去取。”

这段对话,发生在紫金长安社区11号楼业主和他的“物业管家”之间。“社区17栋楼,每栋都有专属‘管家’。”物管会委员高世明说。

对于紫金长安社区的2285户居民来说,物管会委员和“物业管家”,都是过去一年来出现的新角色。“紫金长安虽不是200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居民对物业类问题的诉求却很多。”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史玉良说,2020年10月,紫金长安社区物管会成立,破解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规范小区广告公共收益账目。“15年来,小区广告公共收益总额超千万,有居民反映存在账目不清、资金使用不规范的问题。社区党委和物管会一起约谈物业公司,正着手引入第三方审议账目。”

为赋予社区治理新动能,“四民工作法”也被引入紫金长安社区,即设立民情驿站、依托民情专员、完善民情专线、记好民情日志。为配合民情驿站“接诉即办”,今年3月,专属“物业管家”全新上线上岗,一人对一楼,零距离倾听诉求。

物管会,这个由《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提出的解决方案,为那些难以成立业委会的社区提供了新选择,这成为首都社会治理的一次创新。数据显示,一年以来,全市累计成立约5600个物管会、近2000个业委会。

“新组建的物管会和业委会,在老旧小区改造、选聘物业公司、物业费调整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小区共同事项‘有人管’了,这也说明了基层治理的重要性。”北京市住建委二级巡视员赵成说。

新方向 从“有人管”到“管得好”

15个镇街,8个第三方机构,85名专业人员,新成立业委会253个。这是大兴区住建委副主任李宝全笔记本里的最新数据。“只有规范高效地组建业委会,才能促使小区物业管理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

在通州区玉桥街道,云集了政府主管部门、人大代表、服务企业、社区、居民代表等多方的物业服务联席会已成为一项固定制度,目的就是搭建起各方共商的服务平台,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从修无定法到守矩得法,只是第一步。业委会、物管会组建起来后,如何更好建章立制、履职尽责,督促物业服务质量的提升,让居民诉求有回音?引入物业公司后,“管家”如何依合同办事,从“接诉即办”转为“未诉先办”?社区居民如何建立自治意识?这都是下一步要解决的更深层次机制问题。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