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故事-姚奠中先生的学问境界

时间:2023-05-28人气:加载中...

姚奠中先生的学问境界

贾克勤

  2022年7月,是姚奠中先生110岁华诞。“百岁”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一种希望,对先生则是现实,这个现实体现出的不仅仅是身体素质,更是学问、修养与人生境界。
  “不知老”是姚奠中先生曾经篆刻的一枚图章,出自孔夫子所言,其意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姚先生在60初度时有诗:“万里方开步,无暇望五湖。”在70岁时自序:“犹当争岁月,寰海共朝晖。”印象较为深刻的还是姚先生80岁时的自序诗:“八十之年,忽焉已至。蓦然回首,恍若隔世。坎坷蹭蹬,曾无芥蒂。不见成功,忧思难已。寄情文史,余力游艺。聊以卒岁,忘年存义。”义,是指社会的责任和对真理的追求,可以说,这是姚先生人生态度的高度概括。“忘年存义”是姚先生一贯的人生准则。
  姚先生平生以从义为怀、以用世为归,善教爱国,情系桑梓,以倡扬国学为己任。晚年,姚先生还把自己的书法精品和百万元的积蓄捐赠于家乡和山西大学,并成立“姚奠中国学教育基金会”,用以奖掖后进、弘扬国学,促进社会文化繁荣发展。拳拳之心,日月可鉴。
  90岁时,姚先生曾感叹赋诗:“德业愧前哲,尊闻行所知。”到了95岁,姚先生又有诗:“行年九十五,自儆怀卫武。以此树家风,可大更可久。”
  “博学为知,用世为归”是儒家文化的最高境界。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表明孔子不主张死记硬背当书呆子,而主张要学以致用,把所学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因为知识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培养智慧,作为一种运用知识的能力,真正的大智慧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
  细细品读姚先生的学术思想及人生境界,能使我们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存智慧。“读罢古今史册,阅尽沧桑变故,天道有常科。”“只要身心健,不怕浪涛多;未能一日寡过,恨不十年读书。”“充海阔天高之量,养先忧后乐之心”等名言警句可以说是姚先生学术实践和生命实践的思想结晶,也是姚先生对儒家文化中的为己之学,追求人格独立、尊严和生命完整发展问题的真实回答。
  姚先生曾说过,国学概念,其实就是指文化与价值意义;尤其是儒家文化,他是一种关涉到国人生命素养,追求个人人格、尊严和生命完整发展的根基之学,强调的是“为己之学”,就是指“因心以会道”,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心灵境界要崇高,要生活得更加充实。在姚先生的书法作品中,孟子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是其主要内容。其“大”,就是由“充实”与“光辉”交融为一才能成为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这就是所谓的“神圣”,这样才能可大更可久。
  姚先生的弟子梁归智说:“姚先生是一位‘用世’之心极强烈的人,对社会的责任感总是萦绕于怀,因而,不管逆境、顺境,无论是教学、行政,还是社会活动,只要做一件事,就全力以赴,从没有‘偷闲’的自私打算。”
  传统知识分子兼及、独善、担当道义的精神,充分体现在姚先生身上。他的学问、他的诗、他的字、他的印、他的画,展现出的无不是传统学者以道自任的精神和“智慧之光”。
  “远富贵,淡名利”,是姚先生人生中坚守的一个崇高理念。
  汉大儒董仲舒有云:“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姚先生调入山西大学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当时政府缺乏大学管理和领导经验,又由于山大教师队伍年龄大小差距很大,有很多讲师的年龄都比姚先生大出10多岁,姚先生是一个从贵州师大调来的三级教授,只有三十五六岁。按道理来说,姚先生的三级教授职称是国家承认的,回到山西后重新评定职称,姚先生的三级教授被定为四级教授,之后,四级教授又被定为五级教授、五级教授又被改为六级教授和副教授,但是,姚先生仍然在坚持自己的初衷,倾心教学工作,跟没有发生什么事情一样,活出了泰然自若的真我。
  “树人为本,著述为次;学问为本,文凭为次。”对于个人的职称、奖项从不挂碍于心,但是,当学有所成的青年人才因年龄、资历被排斥、打压时,这位温和的姚先生奋笔疾书,在《光明日报》发表了《破除专业职务评审中论资排辈》一文,语语真挚、句句殷切,有远见、有魄力,拳拳之心,尽付后学之栽培;毕生期望,皆在中华学脉之薪火相传、民族复兴之后继有人。
  姚先生以俭为训,他平时的生活很简朴,数年不换一件新衣,住房、消费都是向低的标准看齐,但他很满足。然而,胸怀国家、抱念苍生的姚先生在国难民瘼之时,每有解囊义举:抗美援朝,姚先生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积存,甚至包括刻有其夫妻姓名、极有纪念意义的结婚戒指;国内其他地方发生水灾、地震,姚先生捐钱捐物;遇人有困,姚先生竭力救助,弟子亲友固不必说,早年,有稷山乡邻生活困窘,姚先生慨然以10数亩良田相济,又恐后人索要,立相赠字据,此举从未向人言及,50年后,受赠者的后代才发现契约,专程来谢,姚先生却早已忘却此事;年岁大了以后,姚先生高揭道义之帆——先是把价值数百万的书画捐献给了山西大学,还把自己现有的财产,如房产、图书等等,都做了捐给社会的安排;2010年,姚先生更是率先捐出自己的100万元积蓄,发起设立了“姚奠中国学教育基金会”,用以奖掖后进、弘扬国学。
  “姚先生一如既往地关心社会、关注民生、弘扬国学,令人景仰。”弟子董宁在姚先生百岁人生感怀中说,姚先生是书法家、名师、学者、百岁寿星,一个人荣获一顶桂冠已属不易,先生怎么能集几美于一身呢?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临无数希望、挑战、困惑、挫折、难题,如何理解人生、生存、生活?如何领悟心灵、美德?所有这些,都需要用智慧来启迪并完善。
  中国文化经典《论语·阳货》说,做一个完善的人,要做到仁、知、信、直、勇、刚六德,同不懈地学习结合起来,这就是从人的精神需求的原发性角度讲的,如“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倡导传统文化教育,与其说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技能的训练,还不如说是一种文化人格的修养、文化生活的养成。
  近几年,读经风盛、国学热起,国学院更是层出不穷。国学热是好的,令人担心的是只是“热”、没有“学”,或者,学得很浮泛,这个不行。姚先生认为,“国学”重在“学”。章太炎说:“学,患其不习;既习矣,患其不博;既博矣,患其不精;偶有所得,犹要自视若愚,切不可以以为智,愚三次,智三次,学始方有所成。”“在先秦各家中,儒家最强调教育。孔子随处施教,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儒家基本上是教育家,这都是教育人如何做人的;都是在强调人内在心性的平和,爱人、容人、宽恕人,都是一个心态的问题。”姚先生和常人一样,他并不是没有过挫折、打击,但他能坦然面对、能化解。他的案头长期放着《庄子》与《老子》,这或许是他化解生活中因不愉快而带来苦恼的良药。一件烦心事遇到了头上、纠绕不已,这时他往往会摇摇手说:“算了,让它过去吧。”从此便忘得一干二净,不会再提;即便是有人提及,他也从不因其对己不义而以恶言相加。他心中坦坦荡荡,像大海、像云天,生活中的烦恼、忧伤,就像一滴水、一缕轻烟散于其中,根本不会留下痕迹。
  姚先生“远富贵,淡名利,从义为怀、勇决为行”的人生境界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在获得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奖感言中,姚先生说:“我认为获奖、得名应该是高兴的,但名为实宾,是身外之物,对个人不足为重。由于书法又是文化载体,因而对社会具有双重作用。我说过,诗、书、画、印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既能体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面,同时也能表现中国文化以‘中和’为美的基本思想,从中可以陶冶情操,使人格得到升华。这些东西西方没有,可以说是中国的‘国粹’,是人类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如何都应该重视。”
  姚先生说过,现在是全世界中文热的一个最好时期,他曾在山西大学文学院成立时赋诗感怀:“世界中文热,文明文化赊。道延今禹域,魂断古希拉。沧海惊千变,承传总百家。春风从此大,时雨茂繁花。”
  我认为,作为教育者,终生“善教爱国,倡扬国学”,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尤其是坚持做好,更是不易。要承传中国文化,既要有理论,更要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真正地为社会、为教育作出贡献来。姚先生并没有把全部精力投放到著书立说中,而是更加注重深入探索对社会和人生更有价值的学术思想。姚先生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用世和乐天知命、安时处顺的精神融为一身,形成了积极进取、坚毅达观的文化品格。他的人生经历是与他的学问修养紧密相连的,“正己为本、从义为怀,博学为知、勇决为行、用世为归”,是他“知行合一”的真实写照。

 

责任编辑:魏延杰

来源: 山西日报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山西日报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50年 客运 利率 学区 经贸 接近 今夏 低保 备耕 水产 北京 500亿元 两强一增 专访 担保 总面积 中国特色 商户 300个 艺术 直击 一周 农民工 常年 外业 提升 博士 换新 游园会 复合 捐赠 研究会 高质量 2025 迈向 冠军 秩序 别样

Copyright 新农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