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8-13人气:加载中...
在那曲市色尼区那曲镇迪色村,不少牧民家的房前屋后已长满牧草。小雨过后,清风吹拂着绿油油的牧草,牦牛悠闲地漫步在蓝天下,高原上的静谧村庄显得格外动人。
迪色村是房前屋后人工种草技术示范村。以前,由于地处高寒峡谷山区,地势陡峭不平,气候恶劣,这里饲草短缺,尤其到了冬季,牦牛容易营养不良。为解决饲草不足问题,牧民每年不得不从外省大量购买。
改变发生在2019年。那一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那曲市草原站、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等单位共同在迪色村推广房前屋后人工种草技术。通过筛选合适的牧草品种,同时建立配套种植、施肥、灌溉管理和收割储藏等整套方法,极大提高了牧区草地的利用效率和牧草产量。
迪色村村民次仁拉觉家是房前屋后人工种草示范户,目前他家种植的牧草最高已经长到70厘米左右了。他对于先进技术带来的优势深有感触,高兴地告诉记者,以前,他和妻子种一亩牧草需要三四天才能种完,而现在在技术团队帮助下,用起了小型机械,同样的地块几个小时就能完成。“种植效率提升了,牧草的长势也特别好。以前的牧草最多长到二三十厘米。”他说。
牧草品质和产量的提升省去了当地农牧民一大笔开销。“以前到了冬天就得去外面买饲草,至少要花四五千元,牲畜多的需要六七千元。买来的饲草品质不好,家里的牦牛还不爱吃。现在推广房前屋后种草,饲草还能有富余。”迪色村村长次旺扎巴介绍,采用房前屋后人工种草技术后,牧民再也不用额外购草,而且牲畜还特别爱吃,母牛的产奶量也有所提升。“现在村里25户,有11户已经使用这项技术,还有不少牧民希望尽快用上这项技术。”旺扎巴对记者说。
“房前屋后人工种草技术是牧民接受度最高的技术,他们可以直接获得实惠。”胡国铮介绍,为了让科研更好地惠及农牧民,那曲站充分发挥藏北地区再生资源丰富、区位独特等优势,因地制宜研发生态补播、房前屋后人工种植和棚圈种草等关键技术。截至2020年底,房前屋后人工草地种植面积达12.6万亩,完成退化草地修复1100余万亩,高效养殖牦牛30万头。
多部门协同攻关 带动农牧民增收和牧区振兴
走进位于色尼区那曲镇噶庆村的那曲草牧业科技创新示范研究基地,记者看到一排排节水自压灌溉设备,实现了减排、节水、省工、省电;一道绵延的细钢纱网体现了鼠害隔离防护带的智慧……这是由那曲站与那曲市草原站等单位共同打造的功能齐全、技术支撑条件完备的科技示范基地。何世丞告诉记者,基地每年种植和生态修复产出的牧草均归噶庆村的农牧民所有,基地还雇佣当地农牧民,每年至少为噶庆村带来10万多元的收入。
那曲市不仅是我国平均海拔最高、最年轻的地级市,曾经也是西藏自治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三大主战场之一。脱贫以前的那曲曾有10个深度贫困县(区)、80个深度贫困乡镇、721个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曾高达19.56%。
中国农业科学院近年来选派援藏干部,为当时的深度贫困县安排多个产业技术专家团队,为当地早日脱贫提供坚实科技支撑。那曲站科研团队也始终践行着这份使命,他们通过与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草业科学研究所合作,集成了以合理轮牧、冬舍补饲保暖为核心的牦牛高效养殖模式等,在那曲市农牧业科技产业扶贫园区进行示范推广,以牲畜入股、解决就业、成立牧民专业合作社等不同形式辐射带动牧民脱贫致富。目前,这些技术已经推广到那曲市所有的区县,推广面积达到400万亩。
保护高原的青山绿水就是在守护自己的家园,高清竹告诉记者,“十四五”期间,那曲站将继续以气候变化对草地影响研究为核心,围绕高寒草地生态保护、退化高寒草地恢复、高寒草牧业可持续发展等主题,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并通过实验站的理论研究、技术集成以及模式示范,带动周边区域高寒草牧业绿色发展,助力高寒牧区走向振兴。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钟欣 杨梦帆
责任编辑:关轩轩
来源: 农民日报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农民日报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Copyright 新农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