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0-24人气:加载中...
本报笔者 曹 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云南省保山市作为西南边境小城,从2016年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到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再到百万元村占比超5%,保山市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因地制宜,逐步探索形成多种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模式,不断丰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措施。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云南省保山市地处我国西南边境,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一度比较薄弱,2011年底,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的空壳村(社区)占到66.7%。近年来,保山市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载体,通过全面消除空壳村,持续壮大一批薄弱村,巩固提升一批富裕村,培养一批经济强村,农村集体经济取得长足发展。
党建引领聚合力
秋日的保山市施甸县酒房乡后寨村,漫山遍野都是青绿,农户们在一片片桑园中忙碌不停。
后寨村位于酒房乡西南角,是一个典型的冷凉山区村寨,村民以外出务工和传统种植为主,村级集体经济过去十分薄弱。为带领村民致富,村党总支经过分析,决定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和适宜的气候环境,将种桑养蚕作为后寨村的绿色生态支柱产业。
“养蚕需要一定技术,还有一定风险。村里留守老人现象突出,为确保产业能健康持续发展,我们以党建为引领,党组织实施领办专业合作社,通过总支带支部、支部带党员、党员带领群众干在实处。”后寨村党总支书记杨玉波说。
在村里的智能化小蚕共育中心,后寨村党总支委员杨开玉正悉心照料着蚕宝宝。家蚕一生分为5个龄期,其中1龄期至3龄期被称作小蚕,这个时期的蚕发育速度快、抗病能力弱。通过引进云南省蚕蜂研究所的专家驻村指导,村里小蚕共育饲料化喂食取得成功,小蚕孵化率达95%,成功破解了低龄蚕比较脆弱、对养殖技术要求较高的瓶颈。“等到小蚕长大到3龄期以后,我们再交给农户用桑叶喂养,降低他们的饲养风险。”杨开玉告诉笔者。
为让养出的蚕茧卖上好价钱,村里建立了“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建成了酒房乡蚕茧烘干中心,对全乡的蚕茧统一收购,通过合作社与市场上的公司商谈签订收购协议,实现了“统一订种、统一烘茧、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标准化产业模式,打消了农户销售的后顾之忧。
“合作社还承担了技术指导角色,通过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发展,我们村的蚕茧质量能达到最高级——6A级,收购价比周边高出2元至4元。”杨玉波说,凭借养蚕,合作社每年给村集体带来超过40万元的收入。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是关键。龙陵县勐糯镇大寨村是一个傣族聚居村,村落保留了很多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勐糯镇党委副书记邵宗毕说,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镇上鼓励大寨村大胆尝试,确定了深挖生态特色和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农业+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
走进大寨村,遂愿古树、大寨广场等多个景点烘托出浓浓的傣乡韵味。该村党总支书记鲁丽华介绍,按照支部领航、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模式,村里主动出击,2016年成立村办企业龙陵县热土傣韵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在保护传承的前提下,近年累计投入1250万元对传统村落进行修复保护,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成功创建AAA级旅游景区。每年的泼水节,是村寨最热闹的节日。依托节庆活动,大寨村组织泼水狂欢、摸鱼比赛等活动吸引游客,今年泼水节期间,接待游客13万人次。村里还打造了土特产一条街,吸引26户农户承租经营,带动农特产品销售。经营傣族小吃的村民万开莲告诉笔者,自己制作的草灰粽、泼水粑粑很受游客欢迎,一天最多能卖100多斤。
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和游客的增多,大寨村积极拓展产业发展,通过自筹资金、整合土地资源打造观光农业,种植甘蔗、玫瑰花、草莓等,并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百亩连片观光农业,形成聚合效应。鲁丽华说,他们通过节庆经济、观光休闲、农业采摘、餐饮住宿等多渠道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023年收入达128.9万元,今年仍将继续增长。
责任编辑:关轩轩
来源: 经济日报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经济日报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Copyright 新农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