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成果《汉冶萍公司抗战西迁档案汇编》出版

时间:2023-05-16 15:07人气:来源: 本站

5月15日,记者从湖北大学获悉,近日郭莹教授、周积明教授主编的《汉冶萍公司抗战西迁档案汇编》(以下简称《汇编》),由凤凰出版社在南京正式出版。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汉冶萍公司档案的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4ZDBO44)的重要结项成果之一,是项目组与重庆市档案馆合作对该馆收藏有关汉冶萍公司抗战西迁档案文献的整理汇编,系首次对外公布。全书收录档案近7千件计3万余页,约600万字,分为三编57册出版。全书完整记录了以汉阳铁厂、大冶铁厂铁矿为主体的中国钢铁工业抗战西迁重建生产的全过程,以原始档案扫描件形式再现了这一伟大悲壮的历史及其细节,汇聚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汉冶萍公司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曾被誉为“东亚第一雄厂”“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从张之洞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创办汉阳铁厂,经盛宣怀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合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为“汉冶萍公司”,到汉冶萍公司西迁重建的重庆钢铁厂1952年用张之洞当年从国外采购回来的8000匹马力大型蒸汽机制造出新中国的第一根钢轨,走过一条万般艰辛但百折不挠的道路。其半个多世纪曲折发展的历程,浓缩了中国近代工业史、钢铁史,以及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特定道路,承载了19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所发生的诸多事件和历史变革。其遗存下来的档案文献,是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的极为珍贵的史料。20 世纪八九十年代,陆续有汉冶萍公司档案整理出版,对于汉冶萍研究居功厥伟,主要有陈旭麓等编《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汉冶萍公司》一、二、三册(1984、1986、2004),武汉大学经济学系编《旧中国汉冶萍公司与日本关系史料选辑》(1985),湖北省档案馆编《汉冶萍公司档案史料选编》上下册 (1992、1994)。但由于上述档案的时间段主要为1890-1920年代,故既往学界的汉冶萍研究亦主要集中于此时间段,而对汉冶萍公司在抗战时期及以后几无涉及。因此,《汉冶萍公司抗战西迁档案汇编》的整理出版,正如该重大项目结题鉴定专家组所认定,是一项“具有开拓或填补空白意义的新成果,是近20年汉冶萍档案资料整理的重大突破”

汉冶萍公司抗战西迁档案(包括随汉阳铁厂西迁带去的档案图纸)原藏于前身为钢迁会、七一二兵工厂的重庆钢铁厂,后移交重庆市档案馆,涉及21个全宗共计460卷22万份档案文件。档案形成时间跨度起讫1894—1949 年,主体集中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至1948年。项目组在重庆档案馆通力合作下完成这部档案的整理汇编工作:一是通览22万份档案文件,从中筛选出6849份文件,计3万多页档案;二是对所选3万多页档案完成数字化扫描;三是分类整理编目,全书依据内容分为三编八个部分,第一编15册,收录档案近7800页,完整记录了汉冶萍公司抗战西迁的决策与筹划过程;第二编28册,收录档案近16000页,详尽记录了汉冶萍公司抗战西迁的水陆运途过程及付出的巨大努力和惨烈牺牲;第三编14册,收录档案近7000页,完整记录了汉冶萍公司在重庆复厂投产、支援抗战的过程;每一类目下的档案文件均按其形成时间依次排序;四是编制全书纲目和文件级目录;五是撰写档案各部分简介提要;整理工作历时四年有余,将这部中国近代最大钢铁联合企业的抗战西迁史首次完整地呈现于世。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充实军备,以增厚长期抵抗外辱之力量”,国民政府决定实施沿海、沿江各重工业企业的大内迁,汉冶萍公司作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在迁建计划之中赫然在列。随着战事紧逼武汉,经济部部长翁文灏、军政部兵工署署长俞大维奉蒋介石“将汉阳铁厂限期西迁”的手令,会衔组成“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简称钢迁会)主持西迁,组织汉冶萍公司所属汉阳铁厂、大冶铁厂铁矿昼夜赶工,将钢铁冶炼制造设备尽数拆卸达3万多吨,其中包括从汉阳铁厂拆迁的200吨高炉一座、30吨平炉两座,初轧机、中板轧机、钢轨轧机、中型轧机和机修车间设备等。这些重型设备被装载在货轮上溯江而上,由民生公司负责承运,随同设备西行的还有汉阳铁厂的技术人员和工人。

1938年10月31日,侵华日军占领已经拆卸一空的汉阳铁厂

这是一场极为艰难的迁徙。钢迁会运往重庆的器材,动辄二三十吨重,体积达上百立方米。受制于当时中国落后的运输能力,缺乏在险峻的长江上游短时间内运输大量物资的经验,如何将数万吨重型装备及时、安全地运送到大后方,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临危受命的卢作孚曾记下这样一则日记:“岸上数十人一队,抬着沉重的机器,不断地喊着号子,轮船上起重机上的牙齿不断地呼号,配合成一支极其悲壮的交响曲”。这也是一次经历着血与火考验的迁徙,沿途日机扫射轰炸,共有23名工人被炸死,58人受伤。从1938年6月初开始到1939年年底,钢迁会专属3.7万吨器材中,共有32321吨运抵重庆大渡口,沿途损失2745吨。另有30只木驳船载运的次要器材没来得及运出,就地淹沉于武汉附近的长江中。运输船只中,旧式柏木船损失严重,钢迁会自己雇用的148艘中有124艘安全抵达,兵工署划拨的228艘中仅有67艘安全抵达。然而任何艰难与牺牲都不能阻挡全民族抗战中迸发出来的伟大勇气,汉冶萍公司抗战大西迁的历史,以“东方敦刻尔克”之名,铭刻于中国抗日战争的丰碑上。

依靠西迁的设备和科技人员、工人,钢迁会在重庆大渡口建设起抗战后方最大的钢铁基地,不仅延续了汉冶萍公司的命脉,而且为全民族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大渡口新建厂区共设制造所8个,运输码头6座,于1939年即开始投产,1940年3月20吨炼铁炉投产,1942年八个制造所全部建成投产,平炉、电炉相继开始炼钢,钢条轧制、钢轨轧制、硅砖试制也陆续成功。员工人数达到15699人,为全国抗战兵工生产提供了90%的钢铁原料。

1943年5月18日,蒋介石亲临钢迁会检视工作;1943年7月7日100 吨炉再次开炉时,邵力子亲自点火并发表了演讲;1944年1月1日《新华日报》载文,称赞钢铁工业是“作战力的一个标帜”。1944年间,美国合众钢厂、英国 Braccent 公司代表和美国冶炼专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时生产局美籍专家先后前来参观;陈果夫、翁文灏、陈仪、邵力子、何竞武、孙九禄等社会名流为钢迁会题词,赞誉钢迁会是“国之桢干”“现代工业此其始基”,而这个“始基”的主体直接源于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盛宣怀创办的汉冶萍公司。

张之洞从国外采购的8000匹马力双缸卧式蒸汽原动机,是西迁到重庆的设备之一

本书主编郭莹教授说,国际著名学者、香港科技大学李中清教授曾专程前来湖北大学与项目组讨论汉冶萍档案研究,指出“汉冶萍公司是世界钢铁史上一个很典型的个案”,“有太多需要填补的空白”,李中清教授特别谈到汉冶萍公司在抗战时期的西迁:“从世界历史上看,工厂迁移史上类似汉冶萍这种搬迁经历的是不多见的”,要“重视这一问题的系统研究”。史料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汇编》的出版,其所呈现的大量原始档案及其汇聚得极为丰富的历史信息,为这一领域的系统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必将成为研究这一伟大历程的重要资料渊薮;并将进一步拓展中国近代工业史、中国抗战史,以及中国近代社会史和思想文化史的视域,丰富中华民族历史的记忆录,推动汉冶萍公司和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汇编》在编纂之初便获得多方关注与支持,凤凰出版社将其纳入该社“中国近代工业遗产档案丛书”,投入重金出版;同时列入江苏省“十四五”时期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曾予研究经费资助。

(供稿:湖北大学 记者熊源、通讯员李妍妍)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本站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