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只此青绿满目春 写在2023年六五环境日之际

时间:2023-06-04 13:21人气:来源: 陇西县人民政府官网

美丽的甘南草原。(常铭)

金城兰州碧空如洗,白云朵朵,满目诗意。

祁连山下,山丹马场正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交响曲。(王超)

通渭县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闯出了一条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蕴涵美丽,蓝天洋溢幸福。

过去的一年,省生态环境系统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来推动实施。美丽甘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黄河流域生态功能出现积极变化,长江流域水源涵养功能明显增强,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陇原大地生机勃发,处处绽露美丽容颜。

倾情守望 蓝天碧水净土成为最美底色

云杉、侧柏、油牡丹……只要是在黄土地上能成活的树种,“刚强兄弟”都要试一试。在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74岁的许志刚和许志强由于是双胞胎,被大家称为“刚强兄弟”。

在他们的记忆里,当地的山曾经寸草不生,微风都能刮起一层黄沙。每逢下雨,黄土坡上便会淌起“黄泥汤”。从1968年起,“刚强兄弟”节衣缩食,坚持义务植树50余年,在黄土高原上种出400余亩的植物园。岁月将他们的青丝染白,他们却将家乡的荒山染绿,荒山秃岭的小村庄变成了绿树成荫的“小江南”,“刚强兄弟”成了乡亲们口中的“旱塬愚公”。如今的许堡社,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追青逐绿,久久为功。从“刚强兄弟”的身上,可以看见我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

近年来,全省上下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重要民生工程摆在全省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制定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意见,推动环境污染防治由“坚决打好”向“深入打好”转变,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向好,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天气晴好的时候,兰州市民张万民总是忍不住在微信朋友圈晒图,秀一秀那抹“气质”不凡的“兰州蓝”。

“蓝天白云又一次在朋友圈‘C位出道’,并且持续返场。这些年,空气质量确实明显改善了。”张万民深有感触地说。

我省综合施策,守护蓝天碧水净土。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全面治理工业、燃煤、机动车、扬尘四类污染源。累计完成45台1582.5万千瓦时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整治“散乱污”企业1072家,完成1.3万余台57.9万蒸吨燃煤锅炉综合整治。推动安检、环检、综检“三检合一”,建设覆盖全省县市区的黑烟车抓拍体系。兰州、临夏、金昌、武威成功争取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资金支持48亿元。

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水源地、城市黑臭水体和重点流域综合治理。18条地级城市全部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并达到“长治久清”。142个国家重点镇初步具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武威市石羊河成功入选全国首批18个美丽河湖优秀(提名)案例。嘉峪关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

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完成全省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和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推动白银东大沟河道重金属污染治理、历史遗留铬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等重点工程。完成3852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和60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治理率达到24.15%、73.17%。庆阳市华池县形成“3个4”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天水市麦积区完成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任务。

大气环境整治、水环境治理、土壤污染防治……生态环境问题被逐一整改,生态环境改善的喜讯频频传来。

2022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持续改善。细颗粒物(PM2.5)浓度均值26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0.2%,14个市州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74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95.9%。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核与辐射环境质量稳定可控,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控。

守护安澜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冬日里,大批候鸟陆续飞抵兰州市西固区达川镇的三江口天鹅滩栖息。它们或觅食、或嬉戏、或飞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众多市民前来观赏。每年冬天,成群结队的天鹅迁徙到三江口黄河岸边越冬,是我省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治理成效的生动体现。

甘南州玛曲县是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玛曲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大政策机遇,主动作为,严守生态红线。建立健全河湖长制、林长制体系;完成玛曲县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现场排查和溯源调查工作;全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有机肥加工产业,切实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如今,黄河上游玛曲段水源涵养功能明显提升,牧民生产生活极大改善,河流蜿蜒、绿草如茵的美好生态画卷已然绘就。

作为黄河上游省份,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地方立法和污染现状调查工作,完成黄河流域重要干支流排污口排查,建立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库。实施“黄河清废”行动,整治问题点位125个,2021年黄河警示片披露的18个问题完成整改14个。与陕西、宁夏、青海、内蒙古签订河流联防联控联治合作协议。推动兰西城市群生态建设,沿黄流域41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2.68%,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7年达到Ⅱ类。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全省聚焦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推进黄河流域工业、农业、生活等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加强黄河干流以及马莲河、葫芦河、祖厉河、散渡河等主要支流综合治理。推动黄河流域兰西城市群甘肃片区生态建设任务落地实施。持续开展生态环境问题警示片制作和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

生态美则陇原美,生态兴则陇原兴。我省生态环境系统坚定政治自觉、扛起历史责任,以更大决心、更高标准、更实举措,牢牢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唱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如今,保护治理黄河的氛围更加浓厚,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黄河之滨也很美”的城市名片也愈发亮丽。

抢抓机遇 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稳步发展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绿色低碳经济指明了发展方向。

“我们要全力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坚决扛起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重任,为全国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作出更大贡献。”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过去一年来,我省生态环境系统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开展了7大行业121家温室气体重点控排单位碳排放核查。全面完成第一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分配和清缴工作,清缴配额1.58亿吨,累计交易455万吨、成交额1.98亿元。张掖市率先开展碳汇项目交易。推动兰州、金昌、敦煌3个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和白银、庆阳(西峰区)2个气候适应型试点城市建设。完成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及验收企业1200余家,提高重点行业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这些亮眼数据背后,是我省生态环境系统开足马力、全速前进的行动力,更折射出我省持续掀起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抓好项目的决心,一系列重大项目建设跑出了“加速度”,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积蓄澎湃动能。

一个区域应该发展什么项目,产业结构如何更优化……如今,这些问题在我省有了更明确的答案。

据了解,自“三线一单”成果在全省范围内正式发布实施以来,全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总体管控要求暨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形成“1+5+15+N(842)”四级清单管控体系。与此同时,我省生态环境系统积极谋划推动绿色环保(含绿色矿山)产业链发展,建立产业链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助力打造绿色低碳发展“新引擎”。此外,我省还全力协调保障白龙江引水等重大水利工程、煤矿增产保供及省级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环评审批。优化生态环保执法方式,纳入正面清单企业1273家,实现了生态环境与营商环境齐头并进。

从忽视到重视,从治乱到发展,我省生态环境系统抢抓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机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出了绿色转型发展的坚实步伐,让好风景和新经济比翼齐飞,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路越走越宽,越行越畅。

铁腕执法 让好生态成为最普惠民生福祉

夏日的民勤县鸭鸣湖畔,芦苇随风摇曳,水鸟不时从水面划过,宽阔的湖面荡起微波,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徐徐展开。从空中俯瞰,鸭鸣湖像一颗镶嵌在大漠里的明珠,湖畔游人如织,已成为周边游客必打卡的一处美景。

2022年,围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工作,集中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468个,累计开展现场检查6.57万家次,非现场检查2002家次,跨部门联合检查4846家次,查处违法案件5495件,移交涉嫌环境污染犯罪和行政拘留案件136件……这是我省生态环境系统直面突出问题、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的生动缩影。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我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022年以来,我省生态环境系统以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保障环境安全为目标,严格执法,强化监管,严守环境质量安全底线。

统筹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建立“省级整改方案+责任单位实施方案”体系,开展整改成效第三方评估。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113项整改任务已完成110项,转办的4627件信访问题已办结4620件,阶段办结7件。平凉市葫芦河整治、白银市东大沟重金属污染治理,入选督察整改看成效正面典型案例。

扎实推进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在全国率先将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纳入省级督察。完成2轮省级督察全覆盖和省属国有企业(白银公司)督察试点,探索完成4县1重点行业派驻监察。拍摄全省生态环境警示片,公开30个典型案例。两轮省级督察1348项整改任务完成850项,转办的3274件信访问题已完成3226件。

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印发覆盖54家相关单位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推动构建“大环保”工作格局。制(修)订8部地方性法规,颁布实施19项地方标准,形成覆盖主要环境要素的地方性法规标准体系;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出台损害调查等6项配套制度,开展28例案例实践。基本完成生态环境系统机构改革和监测监察执法垂改任务。开展黄河干流、渭河流域(定西—天水段)和黑河、石羊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累计下达奖补资金1.9亿元。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模式,累计核发排污许可证5217张,登记排污单位1.9万家。此外,我省投入环保专项资金103.04亿元,支持污染治理项目和能力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及大数据平台建成投运。

坚守底线 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更加坚固

初夏时节,祁连山国家公园群山巍峨、林丰草茂,阵阵清风拂过青绿交错的山林,惊起几只飞鸟……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祁连山重焕生机。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基础性、底线性任务,从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整改入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生态环境问题整治。8类31项整改任务按期完成。中科院评估显示,祁连山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局部向好。祁连山问题整改成为“督察整改看成效”第一批全国正面典型案例。

同时,制定实施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暂行办法,连续6年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自查问题整改完成率达到98.97%。

此外,有序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抢镜”的珍稀野生动物越来越多。前不久,祁连山国家公园张掖分局工作人员在回收的红外相机监测资料中,发现一段雪豹“一家四口”夜间外出活动画面。画面中,两只小雪豹紧跟在雪豹妈妈身后,边走边抬头向四周观望,样子十分调皮可爱。

近年来,祁连山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条件,马鹿、岩羊、蓝马鸡等野生动物频频“亮相”,雪豹、白唇鹿、藏野驴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不时“现身”。

如今,祁连山下,绿草如茵、层层叠叠的原始森林与皑皑白雪的祁连山峰交相呼应,毡房点点、炊烟袅袅,风光如画,令游人流连忘返。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环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省生态环境系统广大党员干部携手同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筑牢生态文明之基,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正在为把陇原大地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而不懈努力。(焦旭周)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陇西县人民政府官网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