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专家齐聚 共话盐碱地创新利用

时间:2024-01-23 19:42人气:来源: 黑龙江日报

  近日,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以下简称“东北中心”)在哈尔滨举办2023年度总结汇报会,全国各地的专家围绕寒地耐盐碱水稻科技创新盐碱地综合利用及产业链延伸等方面谋篇布局,交流论“稻”。 

  育良种施良技:创新实践 

  “我国近期具备农业改良利用潜力的1亿多亩盐碱地资源主要分布在五大区域,其中东北就有3000万亩。”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明岗在会上表示,发展耐盐作物种植,由“改土适种”向“以种适地”转变是根本路径,盐碱地作物良种培育能够提升盐碱耕地产能。

  他建议,针对轻、中度盐碱地,宜重点开展耐盐碱种质筛选,培育耐盐碱、高产、优质新品种。针对重度盐碱地,宜开展土著原生境植物耐盐碱能力、经济价值评价,筛选一批耐盐碱性好、经济价值高的特色耐盐碱植物,宜草则草、宜果则果、宜林则林。

  对于东北中心来说,2023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东北中心主任来永才介绍,自2022年7月成立后,该中心创新“以种适地”理念,已培育耐盐碱水稻品种21个,累计推广面积超1000万亩,水田平均亩产由原来不到3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左右。

  同时,东北中心构建资源搜集利用、技术配套集成、新品种培育的创新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多元化开发利用盐碱地。已创新集成了盐碱地水稻提质增效、轻简节本直播、芦苇专项治理、稻壳深埋、稻田泥浆化治理等技术模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推进。

  跨区域跨学科:协同攻关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武志杰研究员表示,盐碱地综合利用是跨区域、跨学科的协同攻关,东北中心的科技攻关应更具前瞻性、战略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各学科优势,与全国科研院所广泛联动。

  目前,东北中心建立起“首席科学家+试验站+基地”的运行模式,下设育种、栽培、生理调控、土壤改良、植物保护、数据监测与分析等9个科技创新团队,7个试验站,5个基地。立足黑龙江,面向三省一区,整合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辽宁盐碱地研究所等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开展寒地盐碱地稻作核心技术研究。

  “我们的科研团队应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凝练成果。从全产业链角度出发,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效益提升。”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占祥用家乡的碱地柿子举例说明,盐碱地作物选育不应以作物种类设限,因地制宜推广不同作物品种是树立大食物观的生动展现。

  东北中心副主任刘凯介绍,该中心充分利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研优势,已在全省各地推广种植水稻、大豆、玉米、苜蓿等耐盐碱作物品种,均取得了不错的产量表现。未来还将依托国家寒带作物及大豆种质资源中期库(哈尔滨),持续开展耐盐碱作物选育推广。

  抓亮点建模式:引领示范 

  如何抓住盐碱地综合利用亮点、总结出可推广的技术模式,也成为与会专家热议的话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李玉义研究员表示,盐碱地综合利用应分区分类,进行差异化的改良治理。在实践中可总结出针对某一特定区域的亮点模式,集合耐盐碱作物品种、耕种措施、改土装备等关键要素,利用国创中心影响力带动模式推广。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范小兵表示,东北拥有大面积的寒地盐碱地,具有得天独厚的科研条件,东北中心作为国创中心的中坚力量,自承建以来在新品种培育、示范推广、组织建设、机制突破、宣传推介、信息化建设、团队建设、基地建设、经费投入和政府支持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为其他区域中心建设树立了榜样,为国创中心建设提供了强大助力和科技支撑。

  “未来,我们将创新思维方式,紧抓盐碱地‘以种适地’‘以地适种’提高土地增量、提升粮食产量的发展契机,对标专家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落地等方面提出的建议,结合自身研究领域,让品种转化、让成果落地、让产业链延伸,在盐碱地科研攻关中发挥作用、作出贡献、取得成绩。”来永才充满期待地说。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黑龙江日报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标签:

本类导航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