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喜上“莓”梢(2)

时间:2023-04-12 11:45人气:来源: 北京日报

  忙碌间隙,种植户李跃奇搬个小板凳,坐在草莓垄间“偷师学艺”。“有挺多行话听不懂,但多听多学总没错。”李跃奇直言,起初拿出一块地给学生们做实验,心里有些“打鼓”,担心使用新型农药,会影响草莓产量。“但看着他们精心对待每一株小苗、每一颗草莓,比我自己都上心,就慢慢踏实下来了。” 

  莓苗脱毒 

  绿色有机,正在成为这间“草莓”科技小院的关键词。“做这件事,不光嘴上说说,还要对草莓培育、生产等进行全流程的精准把控,保证在任何一个环节都不使用化学肥料和有害农药,同时产量和品质也得跟上。”杨明峰说,决定发展绿色有机草莓,还源于韩郝庄村的“乡土情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韩郝庄村在田地里建设了联排大棚,开启了草莓种植之路。“由于村里没有自己的草莓品种,种植户只能在每年八月定植前,到市场上购买草莓苗,种植技术也比较粗犷,传统的农药化肥都用上了。”杨明峰了解到,几十年来,韩郝庄村草莓产业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论名气比不上外地的丹东草莓,论鲜果口味也没法和昌平草莓比,草莓产业发展一度陷入瓶颈。 

  转机始于一次偶然的实地调研。杨明峰敏锐地发现了延庆区独特的气候优势。“草莓喜冷凉,相比于昌平,延庆的海拔和纬度都更高,气温相对较低,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种出的草莓理应更香甜。”他说,延庆的地理位置优越,将来有望发展夏季草莓,使采摘期得以延长。 

  在此之前,杨明峰团队就和以育苗专家钟传飞为首的北京市特色作物创新团队合作,开展草莓三级育苗体系建设,这也为延庆草莓育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科技支撑。他们大胆地将草莓种植“一切归零”,从脱毒育苗开始做起,试图解决灰霉病、褐斑病、红蜘蛛等病虫害频发的问题,突破严重制约草莓产业发展的瓶颈。 

  在北京农学院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楼三层,有十余间教室,这里是杨明峰师生上课和做实验的地方,其中几间散发着不同颜色的光。“这种特制的灯带会发出特定的光谱,对种苗的健壮生长有促进作用。”跟随杨明峰走进实验室,迎面排列着多个高大的组培架,上面密密麻麻放置了近4000个植物培养基,按照不同实验分不同区域——“红颜”脱毒苗生根、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果树组培快繁……每个组培瓶下都贴着标签,清楚地记录着实验的品种、温度、时间等信息。 

  楼道尽头的一间大教室里,摆放着各式各样叫不出名字的复杂仪器和显微镜,在培养基中培育出的优质种苗,将被送到这间实验室里,供师生进行下一步实验。 

  “草莓的病毒传播有个特性,茎尖上新长出来的分生组织病毒难以侵入,如果一株草莓苗被病毒感染了,那唯一‘干净’的部分就是茎尖分生组织。”杨明峰伸出手指,模拟草莓苗上的枝杈,在指甲盖尖不足1毫米的部分,就是草莓茎尖,“从这里入手,帮草莓苗去除病毒,也就是我们在专业上说的‘脱毒’。” 

  边走边比划,杨明峰将笔者带到一个大操作台前,生物与医药专业研究生薛添天正在为草莓茎尖“做手术”。她身穿白色实验服,佩戴防护眼罩,将镊子和切割刀在燃烧的酒精灯上燎过一遍,向笔者介绍:“脱毒,首先要保证操作过程中无菌无毒,这个无菌操作台特制了过滤病菌的滤网,无菌气流一直循环吹,确保操作台内环境干净无菌。” 

  随后,薛添天从保温箱中取出已经预处理好的约3厘米长的草莓茎尖,放在显微镜下,找到茎尖上幼嫩的分生组织,将其小心剥离开来。 

  用一句话就可以简单概括的实验过程,在实际操作中却要花费近一小时。一名学生扎在实验室一整天,手快的能剥出十几个茎尖分生组织,不熟练的还有“手术”不成功的可能。 

  “光是寻找茎尖就不容易,它的最佳直径在0.2毫米至0.5毫米间,跟头发丝一样细,想要看到必须用高亮度的灯光照射,盯一会儿眼睛就刺得不舒服。”薛添天将视线从显微镜上移走,皱着眉头闭上眼睛,休息几秒钟后继续工作。她一手握镊子,一手拿切割刀,拨挑拽切,相互配合,一系列动作无比精细。 

  被剥离出来的茎尖分生组织,犹如新生的婴儿,干净纯洁未被病菌侵害,还继承了母株的优良基因,是育苗的绝佳选择。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北京日报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