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产业致富 日子甘甜

时间:2021-09-22 11:12人气:来源: 安徽商报

  “大家好,我刚刚从合肥农交会回来,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汇报一下我参会的感受。”9月19日下午,枞阳县白荡湖村村民施祥龙在枞阳县举办的庆祝农民丰收节活动现场开启直播,向网友们介绍自己在合肥的所见所闻。

  今年53岁的施祥龙,这几年从贫困户“摇身”变成“新农人”,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农产品品牌,成为当地闻名的致富能手,今年5月还被授予“安徽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其变化源自哪儿?“说到底还是党的政策好。”施祥龙咧开嘴角,笑容灿烂。

  政策助力“脱困”

  “白荡湖村施祥龙,意志坚强好模范;家庭农场建设美,综合种养效益翻;别看现在生活甜,回忆往事声音咽……”枞阳县非遗大鼓书传人吴福东《脱贫致富迎小康,乡村振兴更辉煌》中的一段唱词,说的就是施祥龙。

  施祥龙年轻时开拖拉机、生产预制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然而,2007年,他的生活脱离了正轨。那年,他被确诊患上尿毒症。

  “那时感觉天塌下来了。”被告知只有换肾才能保命后,妻子唐传云背着丈夫做了配型,结果正好匹配。在妻子的强烈坚持下,施祥龙做了肾脏移植手术。

  不幸的施祥龙幸运地得救了,但高昂的手术费也让家庭倾尽所有,并欠债10余万元。那时两个孩子上初中,施祥龙每月吃药要开销一大笔钱,家里全靠唐传云做工维持生活。2014年,施祥龙家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健康扶贫等政策的支持缓解了家里的经济压力。

  2016年春节过后,经过长期恢复性治疗的施祥龙已经能够从事轻体力劳动。不甘坐等救济,施祥龙通过帮扶干部帮助,利用产业扶贫政策和扶贫小额贷款,成立家庭农场,流转土地种植水稻。伴随着种植规模扩大、“稻虾共作”模式引入,施祥龙家庭农场收益大幅度提高。2018年,施祥龙脱贫“摘帽”。

  “能够走出困境,健康扶贫政策、产业扶贫政策和扶贫干部帮扶,少了哪一样都不行。”施祥龙感叹。

  敢闯敢试“致富”

  中秋时节,施祥龙家庭农场内一片碧绿,微风拂过,稻浪重重。走在自家田边,施祥龙心里美滋滋的:又是丰收景,今年更比去年好!

  施祥龙的办公室墙壁上挂满了中国渔业协会、中国水产协会等机构颁发的荣誉证书,他以自己名字注册的“施祥龙”牌稻虾米,10斤一袋、市场售价50元。施祥龙说,去年他累计卖出了20多万斤稻虾米。

  提及稻虾米,施祥龙打开了话匣子。2017年,县里组织种粮大户到盱眙等地考察稻虾养殖,他动了心。然而,“稻虾共作”要求高、投入大、风险多。干,还是不干?一番斟酌后,施祥龙选择了前者。

  “尝试‘稻虾共作’,我没给自己留退路。”施祥龙一边摸索一边学习,参加县里组织的各种培训班并和农业、水产专家建立联系,掌握稻虾养殖技术;参加农业农村部门组织的各种现场会,向同行们学习请教如何降低成本。2018年,光一季龙虾他就获利30多万元,加上水稻、鸭等销售收入,他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大户”。

  施祥龙并没有就此停下发展的脚步,而是又开始尝试多种经营。如今,施祥龙已流转田地近630亩,农场以产出稻虾米、龙虾为主,涵盖了鱼、鸡、鸭、鹅养殖以及果树种植,成为枞阳县渔业技术推广、枞阳县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去年,家庭农场纯收入近50万元。

  乡村振兴“带头”

  村里人都说,施祥龙很时尚,没事就拿着手机在田埂上录视频、开直播。在施祥龙看来,这是紧跟时代步伐。自从铜陵当地电商平台开展直播带货公益助农活动,1小时卖出1万斤“施祥龙”大米后,他就开通了抖音号并开始琢磨、尝试销售自家农产品。

  “这是新农活,要学会、用好。”施祥龙还常常带着女儿、女婿一起直播。如今他的抖音号粉丝量虽然只有3000多,但是累计点赞量超过7万。

  喜欢琢磨、尝试新事物的施祥龙在村里“带头”是常态。他是村里第一个试水“稻虾共作”的,如今村里由大户流转的稻虾田近4000亩,其中约一半加入到“施祥龙”稻虾米品牌;他是村里带头把女儿、女婿从外地“拽回来”从事农业的,如今跟着他后面干的,除了女儿、女婿,还有10多位脱贫户;他是铜陵第一个自办丰收节庆祝活动的农民,还在抖音上直播了全过程;深知健康重要性的施祥龙和妻子,今年5月共同签署器官无偿捐献协议,成为枞阳县首对以夫妻名义签署人体器官无偿捐献协议的志愿者。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