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陕西省加快灌区建设助力丰产增收

时间:2021-09-09 23:39人气:来源: 陕西日报

  8月5日,咸阳市礼泉县阡东镇力新村的一片玉米田里,渠水缓缓流向田间,挺拔的玉米苗“喝”饱了水后铆足了劲生长。刚浇完地的王文辉扛着铁锹,迈着轻快的脚步往家走,心情无比惬意。

  干支渠4710公里,斗渠10182公里,农渠22638公里……陕西省12座大型灌区织成了一张巨大的农田灌溉渠系网络,纵横交错,八方通联,绵延不断。三秦大地上,绿意融融,瓜果飘香。

  陕西省各大灌区肩负着更好地为农业丰产、农民增收服务,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今年,我省夏粮再获丰收,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辛苦了半年的农人们在收获了满满喜悦的同时,种田账本上的盈余又比往年多了一些。粮食丰收捷报频传的背后,我省各大灌区功不可没。

  抗旱保苗促丰收

  “6亩小麦收成不错,平均亩产超过550公斤,玉米浇上两水,产量也不会低,今年又是个丰收年呀!”王文辉不由自主地哼起了小曲,脸上洋溢着喜悦。

  6月底,宝鸡峡灌区及时开闸放水,开始夏灌。王文辉告诉记者,现在给作物浇水特别方便,他只要到礼泉总站东六支烽火第六农民用水者协会进行登记,3天后,水就能到自家地头了。

  “庄稼离不开水,只要灌溉及时,产量就低不了。”王文辉说,以前遇到干旱年份,往往是种下一袋子、收回一帽子,一年忙到头,还是吃不饱肚子。渭河水来了后,庄稼旱涝保收,农民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

  200多公里之外,渭南市东雷二黄灌区的蒲城县椿林镇保南村,65岁的王百仓也在浇地。“夏灌6月就开始了,只要申请随时都能用上水,我们再也不担心庄稼干旱了。”王百仓说。

  王百仓家一共有4亩多地,今年小麦收了之后紧跟着就种上了玉米,这是浇第二茬水。“现在是玉米产量形成的关键期,这二茬水可重要着呢,玉米穗期需水量大,只有水跟上了,产量才能上得去。”

  5月下旬以来,渭南市连续发生高温天气,土壤失墒加剧,局部地区出现轻到中度干旱,给夏粮作物的播种和生长带来一定影响。“针对灌区出现的旱情,我们第一时间开机灌溉,确保灌区夏播作物生长。”渭南市东雷二期抽黄工程管理中心主任吕延学告诉记者,从6月6日夏灌开机引水,历经两轮灌溉,截至8月16日,灌区累计斗口用水量5330万立方米,共灌溉农田76万余亩次。

  像宝鸡峡灌区和渭南市东雷二黄灌区一样,我省各大灌区积极服务农民抗旱灌溉,为农作物丰产增收作出贡献。“十三五”以来,我省先后安排17.37亿元对宝鸡峡等全省10处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45.7万亩,年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416万公斤。有了强大的水利设施支撑,各大灌区全力以赴投入农田灌溉,保障粮食稳产增收。

  水价改革降成本

  立秋过后,渭南市临渭区故市镇南马村,村民马聚合家13亩葡萄即将销售一空。“现在浇地比以前省事多了,水大钱少地还浇得好。我家葡萄丰收可离不开浇地的功劳。”马聚合笑容满面地说。

  马聚合告诉记者,今年7月2日,他给葡萄园浇了一次水,13亩地水费一共569元。“正常浇的话用不了这么多钱,我浇完后又给园子蓄了一部分水。”马聚合说,现在浇地实行的是分类定价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价格不一样,一亩地用的水越多,价格越高。

  马聚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浇灌葡萄等经济作物时,一立方米水价比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前涨了5.5分钱,由于他采用节水灌溉方法,每亩地用水量下降了10立方米左右,总体算下来,一亩地的用水成本反而降了。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前,灌区终端水价平均标准为每立方米0.258元,农业供水运维成本却很高,水价和成本严重倒挂。”陕西省交口抽渭灌溉中心副主任李浩清说,为解决这一问题,2018年灌区实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在终端末级渠系用水环节实行分类水价,经济作物按高于粮油作物用水价格的30%制定,超出定额用水量部分按相应比例加价收取。另外,灌溉中心还健全了末级渠系组织管理,提高了渠道水利用系数,减少跑冒滴漏现象,虽然表面提了价,但却减去了摊在农民头上的隐性负担,灌区亩均用水量整体下降了17%左右。

  不仅如此,农户用水控制在定额以内的还有奖励,临渭区故市镇板南村村民杨和平就尝到了节约用水的甜头。“5月底我给200亩小麦浇水时节水比例达到2%,按每亩地奖励2元的政策,一共领了400元。”杨和平高兴地说,“虽然钱不多,但对我来说是个激励,以后要继续节约用水。”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