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铺好产业兴旺“幸福路”

时间:2021-09-09 18:35人气:来源: 海东日报

  一台台玉米秸秆收割粉碎一体机在地里往返穿梭、一把把芨芨草扎成的扫帚成堆摆放在院子里、一只只小猪仔安逸生长在干净整洁的猪舍里……一条条产业兴旺幸福路正在铺成,一幅幅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绘就。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也是基础。近年来,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坚持“一村一品”发展特色经济,充分依靠各村自然资源优势,因村制宜,建设特色经济强村,实现农村经济由传统数量型向特色质量型转变。

  玉米秸秆成增收“香饽饽”

  9月份,民和县又进入了一年一度的玉米秸秆青贮加工季。

  9月4日,记者在总堡乡总垣村种植大户袁巧英流转的玉米田间看到,一台玉米秸秆收割粉碎一体机往返穿梭,机械所经之处,玉米秸秆被“唰唰”割倒,并通过车载粉碎设备加工成秸秆碎屑,收割、加工一气呵成,几乎不到半个小时就完成了一亩地玉米秸秆的收割加工。

  袁巧英告诉记者,这台机械是隆治乡桥头村光林种植合作社的,被他们租赁来收割玉米秸秆。该机械收割快、效率高,当日收割加工玉米秸秆24亩,比人工砍收高效多了。

  记者了解到,总垣村种植大户袁巧英流转了当地700亩耕地进行耕种经营,其中种植的300亩玉米正值青贮加工期。9月4日,也是袁巧英玉米秸秆青贮加工的第一天,前几天已经有客户联系过她了,所以她要加大马力抓紧收割,要不客户来了没货。

  那么,这一亩地的玉米秸秆青贮到底能带来多少收益?袁巧英大概估算说,像去年雨水好,玉米秸秆产量高,亩均纯收入四五百元,今年受干旱天气影响,玉米秸秆产量不如去年好,除去土地流转费和耕种生产成本,今年估计每亩也就有个二三百元的净收入。

  同时,位于民和县古鄯镇的青海绿宝饲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也正开足马力进行玉米秸秆青贮加工。

  记者在该公司门口看到,满载玉米鲜秸秆的农用车有序等待过磅,厂区内一条自动化的秸秆揉丝设备全负荷运转,揉丝加工后的秸秆成品直接从输出口装入等待的货运车仓内。据企业负责人夏云介绍,这台揉丝机日加工量能达到50吨。

  夏云告诉记者,今年公司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海东市乐都区等地区的养殖合作社签订了1万吨的青贮秸秆配送订单,现在加工的这些青贮秸秆就是订单配送的。夏云说,他今年计划加工青贮玉米秸秆2万吨,其中1万吨订单配送,另外1万吨将储备到青贮池供应给其他秸秆需求客户。

  同样,在巴州镇巴二村的恒兴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内,村民们一大早收割的一车车玉米秸秆堆放在场地上。“今年开始加工青贮饲料已经一个星期了,我们以每吨290元向村民收购玉米秸秆后,经过压窖、发酵、粉碎,加工成成品后,以每吨500多元出售。”该公司负责人杨钰华告诉记者,今年预计产量在1万吨至1.5万吨左右。

  民和是青海东部的一个农业大县,2008年全膜玉米试种成功后,由于产量高、稳增收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和推广。目前,该县全膜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

  全膜玉米的种植不仅提升了粮食产量,也为农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饲草资源。民和县瞅准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饲草秸秆加工产业,有效提高了秸秆加工利用率。

  日前,全县饲草加工配送企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纷纷行动,或加工配送,或青贮自用。据民和县农科局负责饲草转化利用的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县计划完成玉米秸秆加工配送和青贮总量达到12万吨以上。

  芨芨草扎出致富“金扫帚”

  初秋时节,伴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穿过巴州河,沿着蜿蜒曲折的乡村硬化路,绕过联合山上三座山峰,记者跟随巴州镇杨家湾村党支部书记马春和的脚步来到了该村建起的芨芨草扫帚加工厂。

  工厂里,6名工人正按照自己的分工忙碌着,有的在加固铁环、有的在安装扫把、有的将芨芨草弄齐整。播草机、锯木机和锁管机三台机器运转着,仓库中整齐码放着已经筛选干净的芨芨草垛。

  杨家湾村位于民和县西南山区,是一个典型的浅山地区农业村,这里土地贫瘠,干旱少雨。村民世世代代都延续着传统的耕作方式,收入以外出打工和家庭养殖为主。得益于党的脱贫攻坚好政策,2018年全村28户贫困户实现脱贫摘帽。

  要巩固好脱贫成果就需要引入“活水”,通过产业来致富。连任三届的村党支部书记马春和找到了产业发展的“钥匙”。“我去甘肃省参观学习时,看到他们利用芨芨草来扎扫帚,想着我们联合山上最不缺的就是芨芨草。”这就是建立扫帚加工厂的初衷。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