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在-4℃邂逅3.5万份“种子”(2)

时间:2021-07-27 11:52人气:来源: 河南日报

  “它们的遗传多样性比现代种要丰富得多,为培育出更多新品种提供了可能。”胡琳说,“农家种”极具地方特色,具有广适性,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矮孟牛”声名远扬,作为山东农业大学经过26年艰苦研究育成的冬小麦品种,它矮秆、多抗、高产,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据了解,“矮孟牛”中的一个重要亲本,就是河南“农家种”——“孟县201”,它身上的适应性和抗病性基因被移植到了“矮孟牛”上。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郑麦9023”,是河南省很有代表性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其中的早熟基因也来自“农家种”——“荆早21”。

  不仅小麦,上世纪60年代,河南省农科院花生育种团队就开始收集保存花生种子,至今入选的种质资源有2600份,其中不乏珍贵的河南“农家种”。

  “花生是‘舶来品’,原产自南美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进行普查时,收集到开封‘一撮秧’、濮阳‘一把抓’等一大批具有区域特点的‘农家种’,它们成为河南省花生育种的重要亲本材料,育成的衍生品种已超过50个。”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花生育种团队首席专家董文召说。

  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是与时间的较量,某种基因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难以再创造出来。自今年起,河南省将利用3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以守护好这份珍贵的“家底”。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