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天长:两粒“米”的产业路

时间:2021-07-22 10:07人气:来源: 农民日报

  水稻试验示范基地正在进行从新品种示范到栽培、施肥和植保方法的多项试验;池塘里睡莲科芡属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芡实(别名鸡头米)即将开花结果;农产品加工园里全新的自动化生产线投产运营。 

  2019年,安徽滁州天长市以水稻和芡实为主导产业,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两年来,规划面积19.8万亩的产业园围绕两大主导产业全链条转型升级,立足农业基础设施提升、科技创新、产业深度融合、绿色发展转型等内容,重点推动实施十大工程、44个重点项目,全面推动引导形成粮食保障有力,水稻、芡实两大产业互融互促、效益高端高效的种植结构,构建了涵盖品种选育、良种繁育、绿色栽培、精深加工、物流商务、品牌营销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实现了种植规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营销品牌化。 

  优化种植 

  高品质产生高效益 

  打开手机软件,就可实时看到稻田里的水深,土壤中的氮、磷、钾含量等数据。“水稻种植不仅实现全程机械化,而且还实现了管理的智能化。”经营家庭农场种了10多年水稻的刘延“近两年切实感受到产业园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1600亩水稻有300亩为园区水稻种植试验示范区,开展的试验包括新品种试种、秸秆还田、差异化用肥、植保试验及功能性大米的种植等。 

  天长市白塔湖莲藕芡实专业合作社种植芡实1000余亩,这两年从育苗、移栽到管护均采用标准化方式。“芡实日常管护关键是要控制水质水温,保证水体无污染,在气温升高时及时注水降温。”合作社负责人邵美林说,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带动下,合作社近两年还开展了芡实和黑鱼的混合种养试验。 

  在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产业园管委会主任叶恒田看来,产业园建设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土壤改良、新品种试验、减肥减药,实现种植的优化,进而通过高品质的农产品实现较高的效益,并最终带动全市农业整体品质提升。 

  通过产业园创建,天长市2020年建成2140亩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基地,进行水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等5项籼稻生产优质化调控技术试验示范,并集成示范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等多项技术模式,实施水稻产业竞争力提升行动。 

  “实施生产技术示范的第一个好处是帮我们筛选推广了一批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水稻新品种,为带动天长优质稻产业发展,提升‘天长大米’品牌市场美誉度和竞争力提供了科技支撑。”叶恒田说。 

  承担试验示范任务的刘延算了一笔账:“水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能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肥料用量30%,在病虫害高发的关键时间节点使用高效植保无人机进行精准防控,也能降低农药用量30%。仅这两项每亩可节本增效150元左右。” 

  同时,针对芡实种植提质增效,产业园建设了芡实种质资源圃,建成芡实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基地3万亩,引进并推广“天芡1号”新品种,从水质要求、泥层厚度、栽种密度、不同阶段水深等方面推广标准化种植。 

  “在产业园建设中,我们还开展耕地质量提升,通过肥料试验、地力监测、精准施肥,全面推进绿色综合防控以及秸秆发电、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措施,推动农业绿色生产和农产品品质提升。”产业园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孙保东说。 

  强化引导 

  形成产业聚集磁场效应 

  推动传统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重要任务,而完成这一任务关键是要让农民步入现代化,并通过平台载体形成产业集聚。 

  基于这一认识,天长市在产业园创建中,首先着力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创新创业孵化,培育重点龙头企业25家,家庭农场161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39家,扶持倮倮米业等10个产业化联合体,基本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产业园农业主导力量。 

  “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实施了土地流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管理服务试点、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试点等项目,支持引导土地流转面积近12万亩,占耕地面积近80%,各类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80%以上。”产业园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孙如银说。 

  其次,产业园重点建设完成了4200亩的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升级了产业集聚的重大平台载体,新建完成3.9万亩水稻高标准农田和1.9万亩稻渔综合种养基地等,进一步夯实了产业基础支撑。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