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沉睡资源”孕育新希望——查汗都斯乡整治撂荒地小记(2)

时间:2021-07-06 14:30人气:来源: 海东日报

  撂荒地整治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难事。在乙么亥村,村民们从最初的不想干、不愿干到现在看着连片的玉米地拍手叫好的场景,给村老党支部书记马德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去年撂荒地整治刚见成效的时候,我们村的好多人都在羡慕别人家丰收的场景,轮到自己的时候却不愿意干了。”马德成说,乙么亥村的撂荒地是全乡整治的重点,因为这些撂荒地大多数集中在高速路边,十几年的杂草丛生早已把这片地“装扮”得不像是耕地了。加之村民们根深蒂固的“懒惰”思想,无疑让这件事难上加难。 

  为了让乙么亥村的村民们支持政府工作,查汗都斯乡和村“两委”轮番上阵,单独谈、集中谈、讲政策、论好处,在农家庄廓、巷道、村委会广场,只要有村民扎堆的地方,就有县乡村三级领导干部与村民沟通交流的场景。 

  经过党员干部多次的动员后,有一部分村民先与循化同源养殖合作社签订了流转土地合同,等到合作社的大型机械开始“轰隆隆”地进行播种的时候,很多村民的想法都开始动摇,随后,相继有210户左右的村民都以每亩300元的价格把土地流转给了同源养殖合作社,土地流转后,合作社把780亩耕地全部种上了玉米。 

  开垦后,看着眼前绿油油的玉米地,乙么亥村的许多老人都竖起大拇指,这样才对嘛,地里就应该种粮食。 

  如今,走进乙么亥村撂荒地整治后的750亩连片玉米种植基地,一片绿油油的场景映入眼帘。眼前的耕地里,玉米长势良好,旁边的水渠畅通无阻,而这一切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变化,都源于县乡村三级党委政府“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决心。 

  “撂荒地复耕后太好了,我既可以到合作社务工挣钱,也可以拿到土地流转出去的500元钱,收入高了,也解放了我们的双手。”村民喇哈西热拿着铁锹,边在地里除草边说。去年开始,她就在万雲合作社务工,一小时12元,她每个月可以拿到3000元左右的工资,收入比纯粹种地时强多了。 

  喇哈西热有三个孩子,目前都在上学。自从红光村成功打造为红色旅游基地后,从红光村到积石镇开通了公交车,供来往的群众出行,喇哈西热的老公便去开公交车了,每月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加上喇哈西热3000元的务工收入,她们家的收入算是村里的中等水平。“我流转出去了1亩土地,一亩500元的流转费,家里还有3亩地,种植玉米、洋芋、辣椒,口粮也就够了。”喇哈西热说,过去的七八年间,这撂荒的1亩土地就等于每年扔掉了500元的收入。撂荒地整治后,他们在地里投入的劳动力少了,收入却更多了。现如今,除了把自家的“口粮地”操心好以外,喇哈西热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到了万雲合作社。 

  流转资金、红光村红色资源带动的收入,再加上务工收入,从单一的种植收入到如今的三项收入,喇哈西热家的收入变化成了查汗都斯乡不少村民生活发生变化的“缩影”。 

  撂荒地整治给了红光下村村民增收的希望,也给了流转土地的合作社致富的希望。“我以前要从外面买饲料,今年流转了750亩撂荒地后,做青贮饲料给我的1200只羊吃应该就够了,省下了不少钱,还带动村民增收了。”循化同源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亥力录说,在没有流转查汗都斯乡的撂荒地之前,他每年要从外地购买700到800吨的青贮饲料,一吨的价格在500元左右。从今年开始,他再也不用购买青贮饲料了。“我们今年4月开始复垦,5月开始种植,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这片地全都种上了玉米。”马亥力录说,乙么亥村有210到220户农户的地全都集中在这片土地上,有的村民是一亩,有些村民的地不到一亩,县乡村三级政府部门在种植前期做了大量量地、询问复垦意愿的工作,才让他的合作社乘上了撂荒地整治的“东风”,他也得到了整治撂荒地的“好处”。 

  “以前种地不划算,占着家里的强劳力,收入却不多。”乙么亥村的老党支部书记马德成说,以前乙么亥村撂荒的780亩地的水利设施损毁严重,甚至到了后来,灌溉用水没有了水源地,村民们的地浇不上水,种地一年比一年难。后来,大家都放弃了种地,外出务工了,撂荒地的面积也就越来越大。 

  马旭洋说,了解到全乡1870亩撂荒地中80%都是由于水利设施的问题后,查汗都斯乡党委政府在去年全力争取循化县水利设施项目,把南干渠的水引到了乙么亥村的灌溉渠,架渠引水、修复渠道、平整土地、招商引资,一项项工作干下来后,撂荒地整治才有了如今的成效。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