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披荆斩棘 圆梦小康——吉林省脱贫攻坚述评(2)

时间:2021-07-05 10:24人气:来源: 吉林日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变‘输血’为‘造血’”——这些常挂在吉林省扶贫干部嘴上的话,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产业扶贫的重要性。

  虫鸣、花香、菜茂,院落伴着夕阳,一幅美妙的画卷呈现出来……

  落日的余晖洒在镇赉镇哈拉本召村宓学忠的脸上。看着自家的大棚,老宓泛起了笑容,“没想到俺家的小庭院,还成了聚宝盆。”

  宓学忠家里的院子本是闲置的。扶贫干部们协调资金7000元,帮他在庭院里建起一栋大棚,并请技术员指导种植,种起了草莓、西红柿。因为没用化肥、农药,口感特好,前来采摘的人越来越多,供不应求。

  就这样,宓学忠成功脱贫,还通过自身经历带动当地7户群众走上了科学种植的脱贫致富之路。

  与宓学忠生活大变样一样,曾几何时,“望天吃水、旮旯种地”,是集安市太王镇大荒沟村的真实写照。因为地处偏远、资源匮乏、基础设施差,村里始终找不到发展经济的有效路径。自从抓住了脱贫攻坚的机遇,村里有了无污染、见效快的新扶贫项目光伏发电,这可让这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有了新盼头。

  要想富,谋项目,“谋”是第一步。近年来,吉林省省市县三级统筹精准规划,产业布局到村、项目落实到户,一大批优质扶贫产业项目成为农业农村发展和群众增收的支撑力量。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5年多来,吉林省因地制宜谋划实施近5000个扶贫产业项目,实现所有脱贫人口精准受益。扶贫产业收入保险“压舱石”作用凸显,脱贫户自种农作物参保14万多户次,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16亿元。

  有特色、接地气、覆盖面广、带动人口多、可持续性强的扶贫产业,让乡亲们发展生产更加有底气、更加有奔头,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成了帮助百姓富起来的金山银山。

  ■笑容多、腰包鼓,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群众动力是基础。

  “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要做好对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组织工作,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

  从过去“揣着手等”“背着手看”,到现在“甩开手干”“你追我赶”,比着把日子往好里过。脱贫群众不仅日子越过越红火,思想上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通过这场深刻的物质革命和思想革命,极大提振了脱贫群众自立自强的精气神,增强了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劲头。

  “公益岗定了,老太太第一个举手喊‘我干’!”在柳河县红石镇四清村村民杨宝香家,四清村第一书记王雨佳为老人竖起了大拇指。干上公益岗后,杨宝香每天骑着小车出门收两趟垃圾,一年就在公益岗上收入9000多元,“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攒点钱,挺好!”

  告别杨宝香家,拐个弯就到了村民于伟荣家。得知记者来采访,于大姐忙掏出刚刚获得的“干净人家·美丽庭院”荣誉证书,笑逐颜开。撂下证书,记者环顾大姐家里,果然名副其实,窗明几净,连灶台上的锅盖都擦得锃亮。

  交谈中记者得知,于伟荣的丈夫前些年突发疾病,全家搭进去不少钱。丈夫去世后,儿子外出务工,于大姐一个人带着孙子生活。不服输的她去年在草莓大棚等地干活就挣了两万多元。“庄稼人就得认干!我是有活就干,干活间隙就收拾收拾家里,政府还颁给我荣誉证书,以后这家里更得好好拾掇。”

  村支书杨俊良告诉记者,白天干完活,晚上于伟荣和左邻右舍的妇女们就齐聚小广场跳广场舞,“前几年村里成立了‘山里红’文艺队,表演起来那叫一个热闹,于大姐等几位骨干还被推荐到县里表演呢!”

  腰包鼓了,生活好了,脱贫群众的信心更足了,干劲更大了,笑脸更多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乡亲们的新追求,孝亲敬老、邻里和睦、扶危济困、互助友善等社会风尚广泛弘扬,农村群众的精神世界在脱贫攻坚中得到充实和升华,发生了由内而外的深刻变化。

  一排排宽敞明亮的民居,一条条笔直平坦的道路,一个个整洁靓丽的村庄……这不是梦,这就是吉林人民的小康。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