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愿得苍生俱饱暖

时间:2021-06-30 19:27人气:来源: 河南日报

  昔日兵荒马乱、缺吃少穿的河南省农村,如今政通人和、衣丰食足。请看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事实:

  农民也讲起“营养学”了。“电气化”开始进入农民家。农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来源于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获得了突破性发展。

  在大别山深山沟里度过了57个春秋的农民王驾远,写了一副中堂,形象地表达了广大农民的欢愉心情——

  傍山依水,瓦屋几间,朝也安然,暮也安然;耕种几亩责任田,种也由俺,管也由俺,丰收靠俺不靠天;大米白面日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的良涤卡身上穿,长也称心,短也如愿;人间邪恶我不干,坐也心闲,行也心闲;晚归妻子儿女话灯前,古也交谈,今也交谈;富民政策喜心田,如今娱乐在人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米袋子”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国计民生。

  2020年,河南粮食总产量1365.16亿斤,超全国总量十分之一,为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作出了突出贡献。可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相当长一段时间,河南省粮食却是另一番景象:自己不够吃,每年需要从其他省份调入粮食补充口粮……

  河南粮食产量的进阶之路

  “1949年,河南粮食总产量只有142.7亿斤,小麦平均亩产42.5公斤。老百姓形象地说,‘小麦小麦,(亩产)不过一百(斤)’。”6月24日,在谈起河南粮食产量变迁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郭天财深有感触地说。

  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省以种植红薯、玉米等高产作物为主,粗、细粮的比例一直是6:4左右,农民一年的食粮基本上以红薯等粗粮为主,白面馍只有过年过节才吃得上。靠红薯填饱肚子的日子直到1980年以后才彻底改观。

  “1983年,全省粮食总产量580.80亿斤,首次登上500亿斤台阶,不仅历史性地解决了省内居民温饱问题,还开始成为粮食调出省。”郭天财感慨地说,从那时起,红薯已不再是农民的主要口粮,变成了调剂生活的粮食品种。

  1984年8月30日的《河南日报》曾在《河南农村三十五年沧桑巨变》一文中记录了这个标志性的变化。农民讲起了营养学,农民口粮中的细粮已占75%以上,传唱的歌谣也变了:“白馍、大米是主饭,煎煎炒炒不稀罕,红薯片子换酒喝,留点玉米当‘改善’。”

  此后,河南粮食总产量一路高歌。自2006年起连续15年超过1000亿斤,自2017年起连续4年超过1300亿斤,河南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粮仓”。作为全国第一小麦调出大省,河南每年调出约600亿斤原粮及加工制成品,扛稳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河南粮食产量靠什么“逆袭”?

  从粮食调入省变为全国五个粮食净调出省之一,河南粮食产量“逆袭”背后的密码是什么?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

  “河南省粮食生产之所以能实现‘十七连丰’,得益于多年来坚持不懈抓高标准农田建设。据测算,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亩均可提升粮食产能150斤以上。越来越多的‘望天田’变成了‘吨良田’,全省高标准农田总面积累计达到6910万亩。”河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表示。

  “藏粮于地”还要“藏粮于技”,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年5月份,正是小麦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的最关键时期,河南省接连遭遇几场强对流天气。淇县高标准农田项目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5000亩小麦示范田内,除地头的几垄小麦稍微有些倾斜外,放眼望去,整片麦田并无大碍,这主要得益于郑麦369高抗倒伏的特性。

  郑麦369、百农207、周麦36、矮抗58、郑麦1860,一大批河南省自育的优质稳产小麦品种百花齐放,为粮食增产发挥“芯”贡献,河南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与粮食产量从调入省到调出省转变一样,20世纪80年代,河南省还主要靠调种过日子,可谓是“东西南北品种逐鹿中原”。此后,河南省加大了对农作物种子选育繁育的发展力度,优质高产多抗广适小麦、玉米新品种选育推广等重大科技专项相继启动。

  “现在河南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作物育种大省和供种大省,其中优质小麦和优质玉米品种的供种量居全国第一位,不仅满足了自身需要,还把良种种在了山东、江苏等省的土地上。”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雷振生说。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