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小种子孕育大产业——张掖市打造种业新高地

时间:2021-06-10 00:32人气:来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种业被视作农业的“芯片”,种业发展水平关乎一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命脉。作为国家级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的张掖,通过加快完善种子基地基础设施条件,引进优良品种和种质资源、打造高产优质制种玉米技术示范区、建立玉米种业大数据平台等措施,打造种业高地,让小种子迸发大能量。  

  制种产业效益稳步增长

  五月入夏,甘州区沙井镇坝庙村5500亩的制种玉米基地进入了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田间地头处处是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在他们精心管护下,郁郁葱葱的制种玉米田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坝庙村村支书崔军说:“全国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制种玉米在张掖,张掖主要制种玉米在甘州,甘州制种玉米看沙井镇。我们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热条件优越,是制种玉米生产最佳优势区。”

  崔军告诉记者:“这几年制种玉米的市场行情比较好,去年比往年亩增收500到600元,预计今年每亩产值将达到3300元。坝庙村有483户人,制种玉米的收入占到了老百姓收入的60%以上,成为老百姓致富的支柱产业,为延伸产业链,村上种了200多亩的制种蔬菜,扩大增收渠道。”

  张掖是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国家级玉米种子生产基地,每年供应全国3亿亩大田玉米生产用种。该市把不断优化种业结构,打造发展新引擎作为更好适应种业新时代需要的必由之路。去年全市共落实农作物制种面积130万多亩,其中玉米制种面积95万多亩,产种4.2亿公斤,以玉米种业为主导,蔬菜、马铃薯、油菜种业为重点,瓜类、花卉等种业为支撑的农作物种业“1+3+X”产业体系初步成形。据悉,去年该市玉米种业总产值达到24.82亿元,较2019年增加14.9%。

  种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保了全国农业用种安全,而且对主要农产品连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作出了突出贡献。去年全市农作物种业带动农户增收46.5亿元,优势区农民人均制种产业收入达到3850元,占农民纯收入比重达到23.27%。种子产业直接带动就业人员达1万人次,辐射带动就业超过15万人次,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龙头引领 打造优势制种产业集群

  “这几年制种玉米产业效益稳步增长其实有一套法宝,基地统一由张掖市中地良种繁育有限公司实施科学化管理,由该公司技术人员为村民提供整地、施肥、耕种、生育期管理、收购等全程的技术指导。”崔军说,“今年村子建设了4000亩高标准农田,全程机械化耕种,进一步提高产值。”

  张掖中地良种繁育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朝辉说:“公司主要以种子研发、种子生产加工、饲料原粮储备和加工为主,目前有2万亩的优良制种基地和40名专业技术队伍,公司每年生产玉米杂交种子1000万公斤,为当地农民带来近5000万的收入。我们采用一套种子田间种植和收获管理软件,实现了从种子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此外,从国外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最优化的加工工艺建成了集脱粒、精选、分级、包衣、包装等一体化自动控制的种子加工流水线,年加工能力达2万吨。”

  丁朝辉还介绍:“我们引进和应用现代化的科技管理软件和操作系统,整条生产线实现了30个工艺流程一键起停,极大提高了精品种子的加工能力、水平、效率以及种子的质量和活力。”

  近年来,甘州区立足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基础,着力推进玉米制种“五化基地”建设,不断拉伸产业链条,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构建了集科研、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种子产业化格局。

  据悉,今年以来张掖市农作物种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68.23亿元,从事玉米种子生产经营的企业达67家,从事马铃薯等非主要农作物生产的企业达110家,其中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达到21家,世界种业巨头美国先锋、德国拜耳、法国利马格兰3家种业公司先后落户张掖,全市已建成现代化玉米种子加工中心25个,蔬菜种子工厂化育苗中心10个,玉米果穗烘干线62条、籽粒烘干线64条、加工包装线38条,加工能力达到6亿公斤以上,已成为国内最为重要的种子生产、加工技术中心,形成了制种优势产业集群,制种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品牌培育 打赢种业翻身仗

  实施种业品牌战略是种子产业化的核心内容,是种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张掖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生产玉米种子以质量高而闻名全国,被誉为“天然的玉米种子生产王国”。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