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为乡村振兴释放农田活力

时间:2021-03-23 16:22人气:来源: 农民日报

  安徽是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省,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田建设工作,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政治任务、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谋划推动。

  特别是机构改革以来,安徽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视察安徽重要指示要求和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围绕大局谋思路,提升站位增投入,完善机制强管理,改革创新提绩效,扎实推进新发展阶段农田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乡村振兴,独创“四个结合”

  与其他省份相比,安徽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有什么独创的做法呢?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农发局局长孔少林介绍,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近两年着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四个结合”探索创新。

  一是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坚持以贫困地区为重点,优先支持贫困村建设高标准农田,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夯实基础。2019-2020年,全省支持贫困地区建设高标准农田185万亩,惠及331个贫困村、9万多户贫困户。

  二是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积极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着力加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两年来,支持“两区”建设高标准农田641万亩,打造各类产业园和基地106个。

  三是与耕地占补平衡相结合。按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要求,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选择部分县(市、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试点,探索建立新增耕地收益优先用于农田建设的机制。据统计,2019年、2020年通过项目建设新增耕地3739亩、4179亩。

  四是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以生态高标准农田为载体,统筹推进生态田园与美丽村庄建设,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美丽乡村。两年来,共支持849个村改善人居环境。此外,还选择金寨、潜山等10个丘陵山区县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工作试点。

  围绕耕地做文章,穷村摇身变强村

  地处合肥市北部的义井乡红桥村是个偏远村,交通不便。它与中国众多没落的农村有相似的村情:首先是个人口“空心村”。全村大部分劳动力外出打工,流出人口达77.4%,留守的大多数为老人和儿童;其次是个传统农业村。全村较丰富的资源仅有耕地,且以稻麦等传统种植业和小农户经营为主;再次是个重点贫困村。2014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9户、人口175人,占全村总户数的11.1%、总人口的8.2%,村集体基本无经营性收入。

  这样一个落后村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农业强村。究竟是什么法宝让它“脱胎换骨”?

  “打牢基础!土地是农村最大的资源,乡村振兴必须紧紧围绕土地来做文章。”义井乡党委书记陈燕介绍说,红桥村共有确权到户耕地5420亩,人均2.54亩,由于地处江淮分水岭上,缺水易旱,且田块零散、高低不平,不仅很难对外流转搞规模经营,而且出现大量抛荒现象。

  2019年春,红桥村积极争取上级投资1596万元,对全村耕地进行系统全面整治,让全村耕地“田成方、沟成渠、路成网、涝可排、旱能灌”,不但奠定了现代规模农业发展基础,而且新增耕地300亩。

  红桥村将整治过的5420亩耕地加上新增的300亩农田,没有再直接分给每家每户划片经营,而是把5720亩耕地作为整体性资产,由村集体掌握并经营。在乡里的牵线搭桥下,红桥村引入国内知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金丰公社,对5000多亩耕地实行“耕、种、防、收、售”全托管。借助金丰公社集团化采购降成本、专业化种植高产出、渠道化销售高溢价的优势,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和风险,提升了劳动生产率和农作物产出率。

  红桥之变,群众笑了。农民变股东,得到了土地分红和村集体经济成员分红双层收益,201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600元,村集体发放收益分红113.73万元。改革让集体强了。资源变资产,依托全村域土地规模经营,村集体收入从2018年的20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73.8万元,2020年达到150万元。

  资金变股金,通过股份合作,引入专业公司,实行订单农业,过去较为突出的土地抛荒现象消失了,全村2000亩抛荒地恢复种植。改革让民风淳了。“三变”归一变,村民在一块田里经营、一本账上分红、一片天地生产生活,矛盾纠纷减少了,党群干群关系改善了,发展劲头更足了。村民们说:“村还是这个村,人还是这些人,真是改革一变天地宽。”

  强农富民保粮安,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五大成效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