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为乡娃点亮希望和梦想——记“中国好人”于晓华

时间:2025-01-02 10:52人气:加载中...来源: 吉林学习平台

61岁的党员于晓华是吉林市昌邑区左家星火小学校的一名退休教师。1986年参加工作以来,他甘愿扎根农村,执教三尺讲台37年,是乡村教育的守望者,是农村娃最亲的人,是张桂梅式“四有”好老师的“践行者”。于晓华坚守初心,永远将学生和课堂放在第一位,把更多的时间献给了学生,献给了他所热爱并愿意为之奉献一生的教育事业,他也因此荣登“中国好人榜”。

乡村教育的守望者——于晓华。    吉林市委宣传部供图

乡村教育的守望者——于晓华。    吉林市委宣传部供图

守望乡村耕耘教学一线

1986年,于晓华大学毕业,被组织分配到永吉县第十四中学。在他工作的第二年,永吉县河湾子镇石家村小学急缺一名班主任。自小在农村长大的于晓华深知农村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让农村孩子也能‘上好学’”,本着这样的初心,他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县城的工作,来到石家村小学担任班主任,一干就是6年。从1993年开始,于晓华多次响应组织号召,先后在永吉县河湾子镇梨树村小学、昌邑区左家星火小学校担任班主任。那份奉献乡土的教育情怀,让于晓华一直默默耕耘在农村教学一线。

很多人问于晓华:“你从县里的中学来到村小,不觉得委屈吗?”他总是微笑不语继续工作。他把答案写在了讲台上,写在了崎岖的家访路上。家访,是于晓华的必修课之一。无论在哪所学校、哪个班级任教,于晓华始终关心关注着每一个农村孩子。特别是在石家村和梨树村教学时,两个村都是贫困村,村民散居在方圆几十里的山沟里,五六年级的孩子辍学问题非常严重。为了不落下一个孩子,于晓华的家访可以说是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村里的沟沟坎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通过家访,他了解了学生们的真实状况,呵护智障的小飞、救助留守的小玲、帮助贫困的小东……在他日复一日的坚持下,这些农村娃的家长也变得理解和支持。

2021年冬天,班里一个叫小洋的孩子因父母离异变成了留守儿童,和奶奶相依为命的他产生了厌学情绪。于晓华得知情况后,不仅在课堂上重点关注着小洋,还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到他家中看望。家访那天,刚下过雪的山路又湿又滑,骑行十分困难,于晓华冒着严寒,在雪地里艰难地推着自行车行走了20多里才到小洋家,小洋和奶奶十分感动。经过沟通,小洋重拾了好好念书的信心。农村控辍保学的路上,虽忙、虽苦、虽累,但看着孩子们欢乐的笑脸、家长们信任的目光,于晓华觉得自己的付出值了。

不畏磨难成就“全天候”教师

1994年6月,于晓华得了严重的胃病,可他知道自己所带的毕业班正是学习最关键的时期。他坚持上班,实在疼痛难忍就伏在讲台上,稍作休息后继续授课。孩子们知道了他的病情后,有的拿药,有的送水。“老师您疼吗?”“老师您就好好休息吧”……一声声稚嫩的关切就像一剂剂良药抚慰着他的心。每每提及此段情景,于晓华都会感动得流下泪水。

2008年5月8日傍晚,于晓华家中失火,大火烧毁了他的全部家当。有一瞬间他感到绝望,但想想年迈的父母劫后安然无恙,想想可爱的孩子们还在等着他,于晓华振作起来。他安顿好父母,咬紧牙关一边教书一边重建家园。在繁重的生活压力下,他坚持没请一天假,没有耽误一节课。因为他知道,学生的未来耽误不得,没有什么事比托举希望更重要、更神圣。

2013年,于晓华被诊断为结肠癌晚期,做了造瘘手术。术后的他没有先回家,而是选择第一时间回到学校,带着腹部20多厘米长的刀口站在了讲台上,继续坚持上课。虽然有诸多不便,但他硬是正常工作了一年,这需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的努力。为了不影响工作,他将第二次剖腹手术选在了寒假期间。出院后的除夕,他依然坚持来到学校值班。

病魔可以摧残一个人的身躯,但是击不垮一个人的精神信念;伤痛可以折磨一个人的肌体,但是消磨不了一个人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病魔虽然阻止了于晓华当班主任的脚步,但却成就了他多面手的风采。体育、道法、家乡、心理、成功、综合……哪科缺人就去哪科教学。他能够根据每个学科的特点深入钻研,力争把每节课讲得生动幽默。为管理好档案,他虚心学习装订归类方法,很快把积压多年混乱的档案变得井井有条。图书室缺人,他又担负起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认真把1万多册图书上下架分类管理,及时向师生开放。卫生室有需要,他又去了卫生室担任“临时校医”,学习简单的外伤处置方法,及时处置师生的小外伤。领导和同事亲切地称他为“全天候”。

无私奉献践行责任担当

于晓华是学生们眼中的一束光,照亮了他们走出乡村的路。2023年9月,于晓华退休了,告别了心爱的讲台、熟悉的教室以及花朵般的一张张笑脸。人们问他,有遗憾吗?他说:“有啊!这么多年最对不起的是孩子、妻子和年迈的父母。但家人也都理解我,支持我。”这是他最朴实的责任与担当,也是千千万万个坚守、奋斗在农村教育一线的教师们的生动写照。于晓华深知,选择了当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选择了坚守。

在父母面前,于晓华不算是好儿子。节假日阖家团圆之际,他在值班的岗位上;父母病重住院,他也没请一天假陪伴。在孩子面前,他不算是好父亲。答应孩子陪伴中考,却因为教毕业班食言了;答应陪伴高考,可高考时他还在带毕业班,承诺又成了“谎言”;孩子去大学报到,他依然没舍得请一天假去送送。他说:“对于孩子、妻子、父母我做得不够格,但对于学生我是无私的,也是真心的。”

用最初的心,走最远的路。寒来暑往37年,岁月染白了于晓华的双鬓。虽已年过六旬,于晓华依旧坚定地说:“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教课。我要用热情和激情,为农村教育尽一份力!”

(供稿单位:中共吉林市委宣传部)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吉林学习平台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本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