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她看来,匠人精神不仅是“一生择一事”,忍得了枯燥,耐得住寂寞,而且是匠心的修炼,每一件作品要在孤寂甚至苦难中打磨出“光亮”。
“采金为丝,妙手编结,嵌玉缀翠,是为一绝”,花丝镶嵌技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与京绣、象牙雕刻、漆雕等技艺并列“燕京八绝”,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艺美术大师于春霞苦心孤诣传承花丝镶嵌技艺四十余载,让优秀传统文化“飞”入百姓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彩。
在北京通州西海子公园,有一座燃灯塔,三十年前北京花丝镶嵌厂就在这灯塔下。于春霞在这里拜师学艺、生活、工作,手工技艺精炼于此,工匠精神生根于此。
燃灯塔是于春霞的青春地标,更是她的精神地标。作为一位工艺美术大师,于春霞不断用自己的作品在工美界树立新坐标。其工作室的展示柜里,一排排的花丝镶嵌作品闪耀着绚丽的色彩,掐丝珐琅摆件釉色明亮、斑斓夺目,珠宝玉器精雕细琢、匠心独运,于传统和现代的融合中将东方美学推向极致,不仅折射出“智与艺”的光芒,更流淌着她对花丝镶嵌专业的爱与坚守。
续写“金与火”的故事
花丝镶嵌是我国传统手工技艺,主要用于皇家饰品的制作,与京绣、象牙雕刻、雕漆等技艺并列“燕京八绝”,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谈及自己四十多年来对花丝镶嵌技艺的坚持,于春霞深情地回忆起母亲和带她入门的师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段物质贫乏却简单快乐的日子里,他们为她指明了艺术道路前进的方向。
于春霞生于北京,长在山东文登。母亲王桂芬是京绣厂的先进工作者,曾在天安门接受过毛主席的检阅,1966年母亲回到家乡文登继续传承鲁绣技艺,不管在多么困苦的环境里,她都没有放弃对“工艺美术”的追求,这也给了于春霞最早的艺术美学启蒙教育。
1979年,16岁的于春霞独自北上,成为北京老花丝镶嵌厂的技术工人。在这里,她潜心学艺,当时业内有名的工美大师张时光更是主动教她绘画。拥有绘画功底是技术工人进阶大师傅的关键能力,于春霞做梦都想学。“张老师从那么多工人中,唯独挑中了我,这份恩情让我一生难忘。”
漫长的学艺期间,于春霞吸取众师之所长,在潜移默化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分析,在实操中不断提高升华,扎实用心掌握花丝镶嵌的各种技艺,力求每件作品达到精工制作。在厂里推选优秀学徒到工艺美术技校进修深造时,于春霞脱颖而出。
进修期间,于春霞学习工笔绘画与珠宝首饰、贵金属摆件设计与制作。学成归来后,她做的首饰已经和两年前大不相同了,开始在每一件作品中注入自己的美学理解。1987年,她与师傅们共同制作的金工摆件作品“麒麟送子”获东南亚团体制作荣誉大奖,逐渐在花丝镶嵌界声名鹊起。2000年,于春霞还与师傅们一起完成了故宫博物院文物的修护工作,对工艺人传承历史文化重任有了更深的感悟。
数十年过去,于春霞有幸和张时光老师偶遇,得知老师依然深耕在工艺一线,她很是钦佩,也庆幸自己在这个行业终于守得云开见日出,没有辜负传承之责。“母亲与师父们对手工技艺的坚持就像是火种,深深扎在了我的心底,历经四十多年的风雨,依然炽热。”于春霞动情地说。
作品是生命力的“留痕”
“人这一生要做出点什么,才对得起生命。”这是母亲对于春霞影响最深的一句话。
20世纪90年代末,工厂与商场开始合作,于春霞作为高级技术人员,先后被派往隆福大厦、老花市商场、西单商场做首饰加工,因为她精湛的技艺,来找她的客人络绎不绝,希望凭借她的巧手“以物寄情”。于春霞将客人们的爱情、亲情、友情融入艺术创作中,融入每一笔线条的绘制和每一根金丝的镶嵌中,悄然间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大师风范。
2010年起,于春霞把目光投向“卡克图”这一传统艺术。这门工艺最早源自俄罗斯,明朝永乐帝年间在中国流传,它的掐丝工艺和烧制过程极为复杂,集景泰蓝和花丝镶嵌两门皇家工艺之所长,创造出比景泰蓝更添一分精致、比传统花丝镶嵌更胜一分绚丽的技艺。融汇东西方文化,色彩夺目、造型动人。
在于春霞创作的“卡克图”作品中,有一件作品的诞生让她刻骨铭心。2015年冬天,于春霞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在荣成海湾看到一群群天鹅在海面盘旋、休憩。“天鹅是从西伯利亚飞来这里过冬的,对水质和环境极为挑剔,它们在此歇脚,说明咱们威海的环境是多么好啊。”她心潮澎湃,决定以自然之净美创造一幅作品。于是,以纯银为胎体、集多种花丝镶嵌技艺于一身的“卡克图”纯银作品——《掐丝画珐琅宝石三把天鹅水罐》应运而生,画面中三只形态各异的天鹅徜徉在一泓碧水中,周边环绕着以宝石为花蕊的各色鲜花,仿佛是有了灵魂的人间精灵。这件作品荣获中国工艺美术作品大“百花奖”金奖,并入选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后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并收藏。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中国妇女报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延津:留守儿童的“警察爸爸”
“赵叔,我知道您最近工作很忙,一定要照顾好身体,别老是熬夜加班。”2月23日晚上,收到...(18618)人阅读时间:2023-02-27于春霞:四十载淬炼“金线”人生
在她看来,匠人精神不仅是“一生择一事”,忍得了枯燥,耐得住寂寞,而且是匠心的修炼,...(19963)人阅读时间:2023-02-24周爱英:帮更多枣农走上致富路
2月7日,记者走进范家镇井庄村村民李建斌家的温室大棚,只见一棵棵冬枣树已经吐出嫩绿的枣...(14899)人阅读时间:2023-02-23次仁朗珠:珠鲁拉山上的雪警
西藏那曲巴青县江绵乡的夜,月朗星疏,万籁俱寂,唯有珠鲁拉山口的狂风吹得荣青警务室屋...(10918)人阅读时间:2023-02-22用爱温暖他人 用善书写人生——记“全国
钟玲是四平市铁西区消防救援大队文员,为人心地善良,爱岗敬业,不断传递社会正能量,并...(12005)人阅读时间:2023-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