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洋洋
早上六时,寒风瑟瑟,窗外一片漆黑。津南区城管委市容环境管理科科长刘广超简单吃口早饭,走出家门,匆匆赶往10公里外的双新街道香雪苑小区。
“菜叶、果皮,都是厨余垃圾,要放到绿色的厨余桶中。”“这湿纸巾不属于可回收垃圾,应投放到黑色垃圾桶中。”刘广超时而指导居民如何将垃圾精准投放,时而仔细查看各类硬件设施设备。
刘广超今年38岁,8年前从部队退役后,便成为了一名“城市美容师”。从事环卫工作数年来,一年有300多天扎进垃圾场站的他,时常一身酸臭、晒得黝黑,被环卫工人们亲切地称为喜欢在马路上工作的“奇怪”小伙儿。
近日,中组部、中宣部公布2021年32位“最美公务员”,刘广超是我市唯一一位获得这项荣誉的公务员,并被中组部记一等功。
沉甸甸的荣誉,对刘广超来说,是鼓励,更是鞭策。
眼下,津南区正在推进垃圾分类“撤桶并站”,刘广超每天早上都在垃圾投放高峰时段深入小区,确保绿色环保理念家喻户晓、入脑入心。
回想起自己初次接触市容环境管理工作,刘广超说,那时,他体会到环卫工人的艰辛与不易。同时,更加懂得老百姓对美好环境的深切期盼。
“当时给自己定了个工作目标,一定要解决农村垃圾乱堆乱放问题,让村民的生活环境美起来!”在刘广超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津南区建起了全域城乡一体化垃圾收运体系,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和无害化处理,把这件群众的“烦心事”变成了“暖心事”。
2021年6月,国家会展中心(天津)迎来首展,做好服务保障是首展的“大考”之一。
15个服务保障组中环境和审批两个保障组的工作由刘广超带领他的团队承担。
拿到“考卷”后,刘广超第一时间与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对接,在了解到实现垃圾分类处置和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的迫切需求后,他马不停蹄研究解决方案,反复协调建设施工,按时建成日转运能力可达145吨的配套转运站,实现了垃圾分类收运和日产日清。
首展期间,刘广超带领团队累计处理生活垃圾66吨、厨余垃圾5吨,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没有出现一起垃圾滞留问题,确保会展期间环境干净整洁。
亮眼的数字是绿色会展的生动体现,其背后则是刘广超和他的团队所付出的汗水。
牵头组织开展20余场、200多人次的实践演练。
为了将垃圾分类这件“文明小事”做精做细。刘广超对垃圾箱的容量、颜色、印制符号和回收提示,甚至是人员收集垃圾的时间间隔等都作出了统一安排。
展馆内225组、900余个垃圾分类箱,展馆外167个分类果皮箱,放在哪儿、多少人值守、收集间隔等,他都烂熟于心。
“马上使用备用运力紧急清运垃圾!”在首展期间的一天中午12时50分,国家会展中心(天津)P6区域垃圾收集房内,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存量激增,他和同事们按照垃圾转运应急演练流程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随时待命的8吨备用垃圾自卸车和5吨备用厨余垃圾收运车迅速开进收集房。2分钟后,转运站内的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加速运转,配置的1辆单臂吊垃圾运输车和1辆3吨厨余垃圾收运车与补充运力有序接驳,激增的垃圾及时得到清理。
多年来,挑灯加班、连续作战已成为刘广超的工作常态,但他从不觉得苦,他总说,“有了一颗讲奉献、为人民的心,所有的艰苦付出都是甜的”。
把大事落细落实,把难事干成干好。刘广超凭借着苦干实干、拼搏奉献书写着爱岗敬业、履职尽责的“最美”答卷。
尽心竭力守护群众安康──记天津宝坻区
本报记者 杜洋洋 “闻令而动、勇挑重担,硬核阻击新冠疫情。”这是宝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党...(13033)人阅读时间:2021-12-14“所有的艰苦付出都是甜的”──记全国
本报记者 杜洋洋 早上六时,寒风瑟瑟,窗外一片漆黑。津南区城管委市容环境管理科科长刘广...(17780)人阅读时间:2021-12-13徐贤淑:不忘师者初心 扎根职教一线
徐贤淑,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绥化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高级教师 12月1日早8点半,在...(19110)人阅读时间:2021-12-13父子接力50余载 诺言无声守忠魂
在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邛溪镇烈士陵园内,安葬着189名烈士。守陵人罗建国每天一大早都会到...(16025)人阅读时间:2021-12-13有困惑,找知心“马大姐” ——记2021年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余蓉 通讯员夏文辉 近日,中宣部、教育部评选出10名2021年“最美高校辅导...(14354)人阅读时间:20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