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山西】搬出一片新天地——我省47.2万群众全部迁入新居(3)

时间:2021-05-24 11:35人气:来源: 山西日报

大宁县岭头村集中安置点,34户104人来自12个自然村。旧宅基地拆除和院落复垦都由村内成立的股份经济联合社实施,人退林进,集体经济破零,搬迁群众增收。村委会主任闫成平眉开眼笑:“复垦的土地,适宜耕种的种庄稼,不宜耕种的全部退耕还林,12个自然村现在都是一片绿色。”

在省扶贫办原主任刘志杰看来,整村搬迁是集约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最彻底的手段,不仅是搬迁群众生存环境的改变,也是他们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更是农村社会的又一场深刻革命,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对农村、农民、农业和生产、生活、生态的重构和空间布局的重大调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州区坊城新村看望搬迁群众,一句“一定会越过越好!更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温暖着每一个人,也激励着我省干部群众在追梦路上继续前行。

后续扶持

——政策接续促发展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

如何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我省先后出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施意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若干政策措施》等,安排1.4亿元财政资金予以重点支持。

要安置更要安心。搬迁群众稳得住,产业就业是关键。

在农村安置区,依托特色资源优势,配套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依托种养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乡村旅游、健康养生等现代新型业态,完善产业的带贫益贫机制,让搬迁群众分享产业红利。

在城镇安置区,配套建设扶贫产业园区,优先安排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对有劳动能力的搬迁贫困家庭实施就业帮扶,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还是那块黄土地,如今结出了丰硕的“脱贫果”。

阳高县古城镇道贤村安置区,配套建设日光温室产业园区种植西红柿,19个村的95户贫困户每户都分到了1个大棚。58岁的昝晓果高兴地说:“在园区干活,每天80元,月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

张翠花自打从兴县奥家湾乡孙家沟村搬进县城的柳叶沟安置区,就到楼下的龙圣隆制衣扶贫车间上班。她高兴地说:“在家门口就能挣钱真好,再也不用靠几亩薄田过日子了。”

和张翠花一样,车间里的100名女工都经过免费培训,持证上岗,完成了从农村妇女到产业工人的时代蜕变。

截至目前,我省建起了229个农业产业园,1009个扶贫车间,13.3万户落实产业就业保障。

要安置更要安稳。搬迁群众能融入,社区治理是根本保证。

在基础设施配套方面,统筹考虑安置区规模、人口结构和未来发展,与城镇同一标准、一体规划,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网络,有活动广场、购物点、卫生室、文化站、垃圾收运点、污水处理设施“五通六有”建设标准,确保搬迁群众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公平发展和公共资源均等分享的机会。

在加强组织建设方面,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和村(居)民自治组织,增强搬迁群众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另外,建立健全安置区管理体系,配齐服务机构,户籍管理、就业、就学、就医、社保等公共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体系,让搬迁群众与当地居民平等享有各项民生政策优惠和发展机会,消除融入新环境的社会障碍。

同时对特困群体实行兜底保障,资产收益优先安排,公益性岗位优先提供,提高农村低保标准,落实大病慢性病医疗保障、养老保险、临时救助等政策;开展城镇基本生活技能培训,加强公共意识、规则意识培养,促进安置区群众融入新环境。

“床上软乎乎,地上暖嘟嘟,没想到我一个没有劳动力的贫困老人能住上这样的养老院,感谢共产党、感谢总书记。”75岁的吴亮恒老人激动地表示。

初夏时节,榆社文峰敬老院老人们生活惬意。院长刘晓青介绍,只要是县里的特困五保老人,这里全部接收,医、养、护一体。

搬迁到哪里,支部就建到哪里;移民在哪里,党的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困难在哪里,党员干部服务的身影就在哪里。

保德县城的惠民家园安置区,来自13个乡镇的2166户6583口搬迁群众,在这里安居乐业。保德县居民事务中心主任胡耀介绍,新社区实现了搬迁群众办事有地方、议事有组织、纠纷有人管、困难有人帮。

眼下,“搬得出、稳得住、可融入、能致富”的目标已经走入百姓生活中,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大提升。

标签:

本类导航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