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27个孤儿被“老爸”改写命运

时间:2021-09-13 10:10人气:来源: 中国青年报

  20岁的藏族青年米增开学已是山东大学的大三学生。他从珠穆朗玛峰下的日喀则出发,由西向东横跨中国,抵达济南。在米增心中,如果不是2007年的一次相遇,孤儿出身的他,如今或许就在小城打工。

  命运的转折始于他的“老爸”——也曾是孤儿的尼玛次仁。10余年里,“老爸”收养了27名孤儿,这些孩子的人生轨迹也因此改写。

  创造一个家 

  2007年年底,尼玛次仁二姐家的一处闲置房屋迎来了13个孤儿。房前挂着“诺倍习书院”的小牌匾,这是尼玛次仁取的名字,寓意“承诺”和“信心百倍”,它被认定为日喀则市第一家民办福利院。但尼玛次仁强调,对他和孩子们来说,这不是福利院,而是“家”。

  2005年,29岁的尼玛次仁看望乡下亲戚时,偶然得知村里有一位老太太,独自抚养4个外孙、外孙女,孩子的父母早逝。尼玛次仁来到老太太家中,一下子愣住了:房屋破败,家徒四壁,老太太舍不得吃穿,全部留给了孩子。

  尼玛次仁想给老人减轻压力,他主动提出,“两个年龄小的孩子我来收养可以吗?她们上学的学费都由我来出。”

  这之后,尼玛次仁骑着摩托车,走进偏远的县城村庄,寻找需要帮助的孤儿。到2007年,他陆续收养了13个孩子。一开始,尼玛次仁并没有专门的地方供孩子们吃住、学习,正好他的二姐家有一处闲置房屋,就这样,一个个从破碎家庭里走出来的孩子,重新组成了一个家。

  孩子们把尼玛次仁年长的大姐扎西德吉亲切地喊作“奶奶”。这些年,扎西德吉负责做饭、打理家务,照顾孩子们的日常起居。但在最初,收养这么多孩子,扎西德吉并不看好。

  那时,尼玛次仁在日喀则开了一家甜茶馆,收入不错。他估算抚养这些孩子每月的花费得四五千元,没想到实际是这个数字的两倍。2009年,书院里的孩子增加到18个,尼玛次仁却连连遭遇创业失败,书院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姐弟俩一咬牙,卖掉了父亲留给他们的300平方米藏式房屋。

  帮助孤儿,是尼玛次仁内心深处的“梦想”。尼玛次仁9个月大的时候,母亲去世。5个兄弟姐妹中,3个外出打工,家里只剩父亲、大姐和尼玛次仁相依为命。在他17岁时,父亲也因病离世。尼玛次仁最清楚失去双亲、孤独无依的感受。十几岁住在宿舍,他常常一个人思念父母,后来一度创业受挫,生活窘迫。他一直想着,等自己有了能力,要帮助那些与他经历相似的孤儿。

  初到书院的孩子,难免心生戒备,尼玛次仁见过他们眼睛里的不信任。有时跟孩子说话,对方也不愿回答。他毫不吝啬父母般的拥抱,用心和他们交流。

  米增是第一批住进书院的13个孩子之一,他的亲生父亲在他5岁时去世,两年后,7岁的米增从县城来到日喀则市江洛社区。当在社区居委会第一次见到陌生、高大的尼玛次仁时,他十分害羞。

  尼玛次仁外向开朗,脸上常常挂着笑容。米增说不清从哪一刻开始,认定尼玛次仁是“老爸”,在十几年的相处中,“他一直付出,把我们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让我感受到了父爱。”

  从问题少年到创业榜样 

  日喀则市有名特殊的90后返乡创业青年,他曾因身形矮小常常碰壁。在企业有了起色后,他像“老爸”尼玛次仁一样积极投身公益。他曾感慨:“如果没有老爸,我现在可能误入歧途了。”

  边巴次仁曾是书院最调皮的孩子之一,他的父亲很早去世,母亲靠卖朋必(当地的一种藏式小吃)为生。2009年,尼玛次仁带着米、面、钱来慰问这户人家,那时,边巴次仁的母亲已经到了癌症晚期。“我能帮你做什么?”“我其他什么都不要,我去世后,能不能帮我抚养这个孩子,他长不高。”尼玛次仁记得,这是一位母亲最后也是唯一的请求。

  那时,19岁的边巴次仁身高只有一米五几,他没有上过几年学,自卑和抱怨让他成为街头游荡的问题少年。尼玛次仁承诺他的母亲,会像对亲生儿子一样对他好。

  他让边巴次仁重新回到学校,但常常收到学校老师打来的“投诉”电话。尼玛次仁软硬兼施,可是无论怎么对这个孩子好,他都无动于衷,尼玛次仁急得晚上睡不着觉,“如果边巴次仁误入歧途,责任在我,我怎么对得起他去世的母亲呢?”

  临近中考的一晚,学校已经放学,边巴次仁却迟迟没回家。尼玛次仁开车跑遍日喀则市的大街小巷,最终在一家餐馆里找到了他。男孩女孩围坐在一起喝茶做游戏,边巴次仁就坐在中间。

标签:

本类导航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