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名家读经典”系列:徐则臣解析“我们为什么爱读汪曾祺”?

时间:2023-09-18 10:42人气: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认识汪曾祺作品需要掌握三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很美、很健康、很诗意。”近日,“名家读经典”系列活动的第二期在北京老舍剧场举办。本期邀请了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为线上和线下的读者解析我们为什么爱读汪曾祺”。

本次活动是是“名家读经典”系列活动的第二期,也是第八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活动之一,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北京作家协会联合主办,采用线下分享与线上直播结合的方式进行。

“名家读经典”系列:徐则臣解析“我们为什么爱读汪曾祺”?

“在梳理汪曾祺先生创作的时候,我发现像进入一个巨大的迷宫”,徐则臣感慨,汪曾祺出现的时候在整个时代和别的作家都不一样,汪曾祺的作品不仅有中国士大夫传统的影响,西方的现代主义、佛教和老庄哲学对他的影响也非常大,同时他对文学、对时代的思考也很深入。《受戒》是当代文学里非常经典的作品,它跟同时代的其他作品也完全不一样。为深入了解汪曾祺,徐则臣系统地研究了其人其作,并查找了汪曾祺当年对自己作品的相关表述。

“名家读经典”系列:徐则臣解析“我们为什么爱读汪曾祺”?

“汪先生的作品在很多年里被这么多人喜欢,我觉得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小说呈现出来的那样的美学风格。这种风格是什么?他自己的评价是,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徐则臣认为,美也是一种思想,汪曾祺的小说从行文到语言,到整个叙述的方式,都不是那种特别奇崛的,它没有非常起伏的、戏剧化的、有冲突的故事,汪曾祺自己也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而就是这样的小说却吸引了这么多喜爱它的读者,靠的是什么?徐则臣认为靠的是韵味,是作品背后的,作家人格的力量,靠的是作家的人和语言的修为。

运河滔滔,文脉悠悠。徐则臣和汪曾祺两位作家小时候都生活在大运河的边上,他们作品里人物的身上都有水的柔软,也有水的坚硬。“我在写运河的时候会经常重读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因为要寻找那个水汽氤氲的,波涛浩渺的,蒹葭苍苍的,还有人情冷暖的感觉。所以我与汪曾祺先生在文字上有许多共鸣。”

“名家读经典”系列:徐则臣解析“我们为什么爱读汪曾祺”?

汪曾祺曾说,“小说是跟一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很亲切地谈一点你所知道的生活”。在他的笔下,人的生活、人情世故是美丽的、诗意的、恬淡的,无论喜乐悲欢,是否阴晴圆缺,人们都挚爱着生活,也都拥抱着风俗,在风俗中逗趣,于生活中洒脱。“写风俗,不能离开人,不能和人物脱节”,他对于生活的思考融进了小说里面。所以徐则臣感慨,“汪先生非常理解、包容他笔下的众多人物,他没有把小说刻意拔高,也没有把它过度传奇化,同时也不会把自己的小说变成生活的一个对立面、对手或者敌人,他就是如实地写出来自己对生活的感觉”。

“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在我们的文学越来越趋同、越来越同质化的时候,我们如何让我们的文学成为我们自己的文学,让中国故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故事?”活动的最后,徐则臣谈到从汪曾祺的写作中获得的启发,即民族传统对当下写作的重要性,同时将这种启发真诚地分享给青年写作者。

为纪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建社四十周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策划“名家读经典”系列活动,整合作家作品资源,输出优质文化内容,探索文学和出版更多的可能性,推进全民阅读丰富体验。据悉,接下来,“名家读经典”还将举办“张莉:说不尽的《雷雨》”文学活动。(樊金凤、陈寒冰)


(责编:鲍聪颖、高星)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央视新闻客户端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