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北京科创“展翅”破藩篱(2)

时间:2021-08-22 09:16人气:来源: 光明日报

类脑计算恰恰能够充分发挥人脑灵活、弹性、高效的优势。计算机科学和脑科学结合的“双脑驱动”,能解决人工智能“不智能”等诸多问题,类脑计算也因此被各国视为后摩尔时代的战略性颠覆技术。

然而,在8年前,从国外刚刚回国就推进国内类脑科学研究的施路平教授却没少碰壁。“一开始信心满满,可去申请国家科研项目时,每次都遭到拒绝。”什么原因?施路平回忆,前沿创新成果由于极具变革性,并非大众化的技术路线,往往10个专家里只有1、2个人特别了解,因此,在多数投票制的评选中,像类脑计算这样的颠覆性技术反倒因为太超前而难以被理解。

好在,施路平的科研项目率先获得了清华大学校长基金的资金支持。2018年,他与祝夭龙联合成立了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成果转化公司灵汐科技。同年,北京发布了国内首个鼓励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专项政策文件《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关于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指导意见》。依据这项政策,颠覆性技术只要通过颠覆性技术创新专家评审委员会少数专家的推荐、首肯,就有望获得长达五年、累计最高1亿元的支持金额。灵汐还获得了房租、税收、人才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腾出更多的精力和资金专心搞研发。

成立三年多以来,灵汐科技团队已经申请了200多项类脑芯片相关专利技术,除了已经成功流片、即将在今年下半年实现量产上市的边缘计算芯片KA200,类脑计算模组、类脑服务器等产品外,云端芯片和感知端芯片等一系列新产品正在加紧研发。

“现在是原始创新最好的时代。”祝夭龙由衷感慨。

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让创新者受益

一套普通蓝牙耳机盒大小的设备,病人打开盒子,取出传感片贴在大腿、小腿上,就可以开始康复训练,简单易学。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副主任医师张昊华介绍这个名叫“魔声·点”的数字化骨科康复指导仪时,神色中掩不住自豪。

“移动智能动作监测骨科康复指导仪”,是张昊华的科研成果,也是北京市首个成功完成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的案例。

2014年夏天,还是主治医师的张昊华接诊了一位62岁的女士,3个月前,她在本院完成了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病人再来时坐着轮椅,神情痛苦,“我相信同事的医术,病人绝不会术后一个月连站都站不了。肯定是康复出了问题。”张昊华心生疑惑。

仔细问诊得知,这位女士术后从未复诊,在家也没有按照医生的要求规范康复训练,导致人工膝关节的功能大打折扣。骨科疾病,三分靠治,七分靠康复训练。如果能有一套设备精确辅助病人完成康复训练动作,并把训练情况及时反馈到主诊医生,病人通过软件还能及时咨询求助,那位女士的遗憾就不会出现。

张昊华决定开启研发之路,利用在航天器上应用的陀螺仪,他解决了用数字化手段精确辅助病人完成康复训练动作的难点。

2015年,张昊华开始尝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应用。不过按照当时的政策,这些成果的所有权、收益都要归医院所有,“积极性难免受影响,医院很支持我,但当时政策的壁垒很难打破。”他坦言。

转机终于出现。2020年1月1日,《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正式实施。条例明确:政府设立的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可以将其依法取得的职务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以及成果的使用、转让、投资等权利,全部或部分给予科技成果的完成人。积水潭医院果断决定,开启科研成果转化的试点改革。

2021年初,《北京积水潭医院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及一系列配套文件制定完成。张昊华成了新政策的“吃螃蟹者”。依据协议,积水潭医院、张昊华医生成为康复指导仪职务成果的共同所有人,其中张昊华对成果后续转化收益享有70%的权利。本报记者 张航 孙奇茹

新闻内存 科技创新对北京经济增长贡献率超六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积极支持开展数学、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自主探索。在机制上,北京积极部署“揭榜挂帅”等制度,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在平台上,北京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在京落地,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成效显著。在投入上,北京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始终保持全国首位,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