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北京科创“展翅”破藩篱

时间:2021-08-22 09:16人气:来源: 光明日报

原标题:北京科创“展翅”破藩篱

科研人员倾注大量心血埋头研发,成果诞生后的权益却没有自己的一份;传统科研机构在新兴科技爆发与跨界融合时代,面临产学研用脱节的痛点;极具变革性的前沿技术,却因太过超前而“高处不胜寒”……近年来,我国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但站在全球创新与产业变革的大潮中,仍有不少创新“堵点”待打通。

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交上了自己的“答卷”——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释放创新潜能。“科创30条”、北京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国内首个颠覆性技术创新专项政策、扩大科研单位选人用人自主权……一系列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改革措施陆续推出,在破除藩篱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促进重大原创性成果的加速诞生。

“四不像”的科研机构迸发新生产力

挂着政府认定的研究院牌匾,却没有行政级别,不设事业编制;名叫研究院,聚集而来的学者们却可能来自各个高校院所;自主确定研究课题、自主安排经费使用……在北京,一批机制灵活、看似“四不像”的新型研发机构,正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创新力。

一枚“创可贴”,贴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就能以0.05℃的精度监测体温。在其内部,仅沙粒大小的芯片发挥强大的体温监测功能,可以及早发现被新冠病毒感染但症状不明显的患者。这是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团队研发的可穿戴式医疗级智能体温计。

2020年1月24日,除夕,北京市政府宣布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尽快发现体温异常的潜在感染者,实现早隔离、早治疗,成为当时疫情防控的重点和难点。

大年初一,微芯院院长董进的电话铃声响起。“搞芯片研发,你们是强项,测温芯片,便携式测温设备,能不能想想办法,支持一把?”电话那头,北京市有关部门的一位负责人恳切地说。“没问题!”董进当即接下了任务。

正值春节假期,研究院已经没有多少技术人员。他迅速召集尚未离京的技术人员启动攻关,仅用了6天时间就研制出了可穿戴式的智能体温连续监测设备。

在2020年抗疫最紧要的关头,数十万套可穿戴智能体温计投放至重点人群中,构建起一张严密的体温监测网络,在北京、武汉等地有力遏制了疫情的扩散蔓延。尤其在新发地聚集性疫情防控中,可穿戴智能体温计配合后台的人工智能防疫筛查系统,将发现感染者的预警时间平均提前了2.4天。

2018年,《北京市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办法(试行)》发布,微芯研究院正是本市支持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与它同类的新型研发机构还有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

“用新的运行机制,新的人才引进、绩效评价、成果转化等方式激发新型研发机构的科技创新活力。”市科委主任许强说。对于新型研发机构,市委市政府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全力给予保障,它们获得了更大的科研自主权,可以按照与国际接轨的模式开展技术研发。

灵活的机制,带来研究成果的喷涌而出。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已围绕人工智能的数理基础、机器学习等6大研究方向遴选93位智源学者,预计到今年年底将集结超过百位高水平科学家攻坚人工智能技术,不久前还发布了我国首个超大规模智能模型“悟道2.0”;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目前已组建拓扑量子计算、超导量子计算、量子直接通信与量子算法研究等16个全兼职科研团队,今年还将从全球引进60名全职科研人员。

“看不懂”的颠覆性技术开花结果

“太好了,芯片成功点亮了!”2021年6月8日,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主任施路平教授与灵汐科技首席执行官祝夭龙通过电话隔空相庆。这一天,灵汐科技研制的KA200类脑计算量产芯片成功点亮,这意味着,由中国科学家研发的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芯片产业化获得了里程碑式进展,很快将实现量产落地。

时间轴拨回到8年前,2013年,施路平教授从海外回国,从事类脑研究。

何谓类脑?人类的大脑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同时处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海量信息,但却只需要约等于20瓦的极低功耗。目前,市面上基于传统冯·诺依曼架构的芯片,擅长解决已知的、静态的、可穷举的确定性问题。而当面临不确定、动态未知场景、稀疏数据时,传统人工智能计算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举个例子,当你周围坐着6、7个人,你可以只专注地听某一个人讲话,其他人的话被你的大脑自动屏蔽掉了。而在传统计算模式下,周围其他人的声音也会被计算机当作有用的信息接收、处理。”灵汐科技首席市场官华宝洪说。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