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双奥总工”李久林:突破卡脖子技术打造两座奥运地标(2)

时间:2021-07-19 10:02人气: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17年,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西侧,第24届冬季奥运会标志性场馆国家速滑馆开工建设。8.1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亚洲最大的冰面、3360块玻璃拼接营造出灵动飘逸的22条“冰丝带”……为了给冬奥会建设一座标志性场馆,50岁的李久林再度“披挂出征”,担任负责“冰丝带”管理、设计、施工全过程的总工程师。

“‘冰丝带’的质量水平一定要超越‘鸟巢’”,这是李久林给自己设立的目标。然而巨大的体量、复杂的结构,工期只有两年,冬奥场馆建设面临的挑战丝毫不亚于夏奥。

李久林率领团队创新走出一条基于平行施工的高精度建造路线。“就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建设工地更像是‘组装车间’,大部分‘零配件’都在工厂定制好,运到现场直接拼装,”李久林说,“现浇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外部钢结构同时组装,屋顶索网插缝编制……通过数据信息分析让更多工序同步进行,尽量压缩空耗时间,实现高精度、高质量施工。”

奥运建筑是一个时代技术进步的标志。对李久林而言,如果按照建造“鸟巢”的经验,采用重型钢结构体系是安全可靠的。但“冰丝带”建设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建设团队摒弃了用钢量较大的方案,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开发出受力最佳、经济最优、形态最美的双曲面结构造型,采用双曲面马鞍形单层索网结构,李久林形容就像一个网球拍扣在屋顶,也宛若在场馆上方编织一块天幕,且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的四分之一。

当年“鸟巢”的钢结构建造尚无技术准备,而今无论是经验、思想还是技术,都有了相当充足的储备,为“冰丝带”建造创造了一个更好的技术条件。比如,高钒密闭索类似于“鸟巢”Q460钢,当年建设“鸟巢”攻关国产钢材是别无选择的背水一战,而建设“冰丝带”本可以走购买进口索这条捷径,李久林却偏偏自找麻烦,选择费力去破解高钒密闭索国产化的瓶颈。

“沿用国外技术虽然风险低、压力小,但成本高,建设周期也受制于人。我们建设的是北京冬奥场馆,希望能够突破技术壁垒,推动高端材料国产化。”李久林说,“鸟巢”的钢结构是夏奥会的一项重要遗产,而“冰丝带”建设我们希望立足于国内技术储备,实现大跨度索网结构屋顶、材料的国产化,留下新的奥运遗产。

2019年3月19日,国家速滑馆屋面索网结构完成张拉,国产高钒密闭索在国内大型场馆中首次成功应用,也填补了国内首个大吨位、大面积的超大跨度单层正交索网同步张拉技术空白。

“鸟巢”开创了我国BIM技术应用的先河,开启了中国建筑行业BIM与数字化建造技术的发展之路,而“冰丝带”则全过程推动了智慧建造的应用,着力打造“智慧场馆”,采用包括人脸识别、材料二维码、PM2.5检测等技术手段,保证了工程建造全程实现智慧管理。

从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建设“鸟巢”,到2018年2月又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建设“冰丝带”,李久林先后担任两个标志性场馆的总工程师,成为了建筑界熟知的“双奥总工”。

“鸟巢”与“冰丝带”已成为李久林标志性作品,他知足却并不满足,李久林说:“技术发展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我期待将来有更好的项目交给我们去完成,通过自主创新在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式的工程中推动我国建造技术不断进步。”


(责编:李博、高星)

标签:

热门标签